返回首页

骈文_百度百科(9)

时间:2019-09-2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首先对骈文予以理论上关注的是刘师培(1884-1919)。刘师培是江苏仪征人,他承继了清代后期仪征文派阮元的“文笔论”观点,力倡韵偶之文,强调以“藻饰”、“对偶”、“声律”为“文”之标准。在《广阮氏文言说》中,他发展了阮元《文言说》中提出的文必尚偶说,强调“文以藻饰成章为本训”,“就应对言,则直言为言,论难为语,修辞者始为文”,“文也者,别乎鄙词俚语者也”,“故魏、晋、六朝悉以有韵偶行者为文,而昭明《文选》亦以沈思翰藻为文也”⑵其观点意在与桐城派相抗衡。在《文章源始》中,他从辨析文章之嬗变与文笔之异入手,对骈文的形成与发展作了深入分析。指出:

  东晋以降,论、辩、书、疏诸作,亦杂用排体,易语为文。魏晋六朝,崇尚排偶,而文与笔分:偶文韵语者谓之文,无韵单行者谓之笔。观魏晋六朝诸史各列传中,多以文笔并言;则当时所谓笔者,乃直朴无文之作也;或用之记事之文,或用之书札之文,体近于语,复与古人之语不同。梁元帝《金楼子》云:“至于不便为 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 文。”刘彦和《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笔区分,昭然不爽矣。故昭明之缉《文选》也,以沈思瀚藻者为文;凡文之入选 者,大抵皆偶词韵语之文;即间有无韵之文,亦必奇偶相成,抑扬咏叹,八音协唱, 默契律吕之深。故经子诸史,悉在屏遗。是则文也者,乃经史诸子之外,别为一体 者也。齐梁以下,四六之体渐兴,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文体亦卑。 然律以沉思翰藻之说,则骈文一体,实为文体正宗。⑶

  刘师培力倡骈体为正宗,正是有感于桐城派古文之离文之真源日远:“明代以降,士学空疏,以六朝之前为骈体,以昌黎诸辈为古文,文之体例莫复辨,而文之制作不复睹矣。近代文学之士,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于方、姚之文,奉为文章之正轨;由斯而上,则以经为文,以子史为文。由斯以降,则枵腹蔑古之徒,亦得以文章自耀,而文章之真源失矣。”⑷④由此可见其为骈文辩护的出发点。刘师培于1905年在《国粹学报》第1卷第1 —10期上陆续发表的《论文杂记》,是传统“文话”的形式,共二十四则,虽非专论骈文,但其论述每每为后人重视。他进一步从“文”的演变角度讨论了骈文之正宗:

  中国三代之时,以文物为文,以华靡为文,而礼乐法制,威仪文辞,亦莫不称 为文章。推之以典籍为文,以文字为文,以言辞为文。其以文为文章之文者,则始 于孔子作《文言》。盖“文”训为“饰”,乃英华发外,秩然有章之谓也。故道之 发现于外者为文,事之条理秩然者为文,而言词之有缘饰者,亦莫不称之为文。古 人言文合一,故借为文章之文。后世以文章之文,遂足该文字之界说,失之甚矣。 夫文字之训,既专属于文章,则循名责实,惟韵语俪词之作,稍与缘饰相符。故汉 魏六朝之世,悉以有韵偶行者为文,而昭明编辑《文选》亦以沉思翰藻者为文。文 章之界,至此而大明矣。⑸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