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文章源始》一样,都是为骈文的正宗地位立论。此外,他对骈文的演变也作了分析,指出骈文之形成在东汉至魏之时,表现在四个方面:“东京以降,论辩诸作,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东汉之文,句法较长,即研炼之词,亦以四字成一语。魏代之文,则合二语成一意。由简趋繁,昭然不爽。”“西汉之时,虽属韵文,而对偶之法未严。东汉之文,渐尚对偶。若魏代之体,则又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靡曼纤冶,致失本真。”“东汉文人,既与儒林分列,故文词古奥,远逊西京。魏代之文,则又语意易明,无俟后儒之解释。”⑹这些观点十分精辟,为后人所认同。在《文说》中,刘师培也作了全面的阐述。在《精采篇第四》⑺中,他先从《易》中的“物相杂,故曰文”引出“一奇一偶谓之文”,指出“文也者,乃英华发外,秩然有章之谓也”“惟偶语韵词,体与文合”,同时,对骈文的形成过程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韩非著书,隐肇连珠之体;荀卿《成相》,实为对偶之文。莫不振藻简策耀采词林。西汉文人,追踪三古,而终军有奇木白麟之对,儿宽摅奉觞上寿之辞,胎息微萌,俪形已具。迨及东汉,文益整赡,盖踵事而增,自然之势也。故敬通、平子之伦,孟坚、伯喈之辈,揆厥所作,咸属偶文,用字必宗故训,摛词迥脱恒溪,或掇丽字以成章,或用骈音以叶韵。”
可以说,实际上《文说·耀采》是一篇全面论述骈文的迁演并为骈文辩护的论文。文章最后反诘道:“若屏斥偶体,崇尚奇词,是则反璞归真,力守老聃之论,舍文从质,转追棘子之谈。空疏之识,讵可免欤?观《典论》著于魏帝,备列诗赋之章;《文赋》创于陆机,不列序碑之体;则单行之词,实与文章有别,有何疑乎?”这是为骈文作最后的呐喊。在即将到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连桐城文派都被视为“谬种”而在打倒之列,所有的文言文都将变为历史,何况作为文言文的极至的骈文?所以,刘师培的观点成了复古论的标本,也因此为后人所批评。其实,在当时就有争论,提出异议的代表人物就是章太炎(1869-1936)。章太炎在《文学论略》⑻中对刘师培的观点就作了辩驳,他首先指出“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谓文”以之为正名,继而论魏、晋以前无文笔之别,自晋以后虽有文笔之分,但萧统《文选》并非不易之论,他对阮元以来的以声偶为文之说进行了辩驳,指出:“夫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则骈散诸体,皆是笔而非文。”并进而对刘师培的《文章源始》的文辞异职论进行了批驳,他反问道:“或举《论语》言辞一言,以为文之与辞,划然异职。然则《文言》称文,《系辞》称辞,体格未殊,而称号有异,此又何也?”指出“韵文骈体,皆可称辞,无文辞之别也。且文辞之称,若从其本以为分析,则辞为口说,文为文字。古者简伯重烦,多取记忆。故或用韵文,或用骈语。为其音节谐熟易于口记,不烦记载也。战国纵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叠句,是则骈偶之体,适可称职。而史官方策,如《春秋》《史记》《汉书》之属,乃当称为文耳。由是言之,文辞之分,矛盾自陷,可谓大惑者矣。盖自梁、李、韩、柳、独孤、皇甫、吕、李、来、张之辈,竞为散体,而自美其名曰古文辞,将使骈俪诸家不登文苑,此固持论偏颇,不为典要。今者务反其说,亦适成论甘忌辛之见,此亡是公之所笑也。”可以说,章太炎是反对以骈文为“文”之正宗的。当时,在《国粹学报》上实际上开展了一场讨论,田北湖在《论文章源流》⑼中对骈文也有讨论。其云:古之作者,择言以对待,援义以比例。虽在约举,罔不昭灼。是以奇偶必称,单复必齐。俯承其仰,断者自续,两两间合,节节递转,顿挫抑扬,犹省虚字,未有单词只义可以为句者,亦未有一语孤立可以为章者。文生于联珠之字,成于骈峙之体。舍兹排偶,是谓不文,岂其属思之精,实由用字之当,盖因形定声造字之巧也。他是肯定骈文的存在意义的,视其为文章简洁的必然,有其合理性。他反对将骈与散对立起来,认为“强分门户,析名骈散”,造成对立,十分不好。而罗敦融的《文学源流》⑽也以“文话”形式也对骈文作了论述,作者在《总论》中首先指出:“文学由简而趋繁,由疏而趋密,由朴而趋华,自然之理也。”他肯定了骈文形成与发展的合理性,并对骈文的发展阶段作了划分:“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时代也;西汉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朝,散骈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综其分合,推迁可迹。”这个划分揭示了骈文发展的客观演进规律。他指出了各阶段及其代表作家的特点:“两汉以前,文多浑朴疏简,西京而后,朴进而华,疏进而密,简进为繁。迄乎东汉,乃益繁密。建安七子,联耀当时。汉魏之间,文尤柄蔚。晋尚清谈,稍参疏宕。而潘安仁、陆士衡、刘越石益柄于时。逮乎刘宋,颜延年、谢灵运其英绝也,齐有任昉、沈约,蹑汉魏之轨。梁有徐陵、庾信,极瑰俪之观。绵及初唐,四杰并轸,渊深玮博,郁乎钜观。燕、许纵其豪宕,义山易为流丽,而樊南一体,开宋四六之风,金元之间,文殊貌苶。晚明天如卧子,始复提倡。本朝文化莘莘,斯复称古。霞骞云举,并轨同涂,语夫文学,当迈元明。”他另外一些观点也是颇有启发的,如认为司马相如为“骈文之祖”,实是强调了汉赋对骈文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