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教皇国_百度百科

时间:2019-10-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英语:Papal States),是754年-1929年2月11日间一个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位于欧洲亚平宁半岛中部,由罗马教皇统治,与神圣罗马帝国有着密切关系,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1861年,教皇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罗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教皇国领土退缩至梵蒂冈。教皇庇护十一世时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教皇国并没有正式的国名,其常见的拉丁语(教皇国官方语言)名称是“Civitas Ecclesiae”,意即“隶属于教会的诸邦国”;教皇国在意大利语中有多种名称,例如“Lo Stato Ecclesiastico”、“Lo Stato Pontificio”、“Lo Stato della Chiesa”、“Gli Stati della Chiesa”、“Gli Stati Pontificii”。其中“Gli Stati della Chiesa”和“Gli Stati Pontifici”意为“教会的诸邦国”、“教皇的诸邦国”。此处的“邦国”为复数形式,也就是说,教皇国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许多昔日的独立或半独立城邦、小国和贵族领地构成的共同体。

  拉特兰宫,罗马教会最早的地产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

  教皇一词源于希腊文Паπаs,意为父亲。四世纪时基督教的所有主教都获得这一称号,而从五世纪起才为罗马主教所专有。

  罗马帝国迁都于君士坦丁堡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了保卫罗马城以防御“蛮族”的侵掠,这一切都有助于罗马主教(即教皇)权利的提高。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于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教皇上升为政治势力属于六世纪末期的事。在拜占庭战胜东哥特王国的战争(公元535-555年)以后,意大利又受到伦巴德人入侵(开始于公元568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公元590-604年)曾从事抵御伦巴德人的进攻,并使伦巴德人皈依天主教,此外还派遣圣奥古斯丁为首的四十名修士组成的布道团到英国传教。一时罗马主教成了传播天主教和抵御外敌的首领。

  教皇国的建立是欧洲各国长期政治斗争的产物。七世纪至八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半岛存在三种势力:拜占庭伦巴德教皇的势力。拜占庭实行的是皇帝教权主义的政策,在宗教问题上由皇帝做出决定,要求罗马必须服从皇帝规定的教义。但在伦巴德人入侵罗马时他又无力保护教皇。拜占庭的援助既然不能依靠,教皇就开始寻求外国(法兰克等)君主的保护。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