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考古发现看福建宋代金银器业发展状况(6)

时间:2019-08-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除了在金银器上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外,还出现了用诗词铭刻作装饰的风气,如邵武故县窖藏中的鎏金夹层八角杯(图五:5b),杯内刻《踏莎行》词一首,与外壁装饰的建筑、戏曲人物相呼应,既增添了观赏性,又提高了器物的品味。

  此种器物多用于供奉,往往刻有铭文。福鼎三福寺塔刹中出土的两尊鎏金银佛像器身上刻有“信女陈十五娘舍金佛像一躯镇于宝塔头上舍身同圆佛果”“黄知孤舍佛一躯,舍生同佛果”;盛有宝珠的银盒,器底刻有“四息三有,同超法界”“信女黄四娘舍宝珠二匣镇于宝塔共愿报”(图一一)。说明宋代金银器已成为善男信女供奉佛教的重要器物。

  据统计,迄今为止,国内已见发表资料的宋代出土金银器近千件[14],其中福建省有270多件,占全国四分之一还多。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宋代福建金银器手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究其原因,结合史料可作一探讨。

  宋代福建金银矿产资源和采冶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全国最重要的银矿中心。金矿有汀州一处,《闽书》记载:“金矿。宋天下州郡金冶十一,汀其一,岁贡金一百六十七两。”[15]而银矿数量庞大,宋代全国有矿场51处,而福建就有26处,超过半数。朝廷当时设立了三个管理金银业的机构——监,其中一个就设在福建建州——龙焙监。“银矿。宋产银之监,天下有三,闽一,建州曰龙焙;场五十一,闽二十有六:福州之宝兴,漳州之兴善、毗婆、大深、严洞,汀州之黄焙、龙门、宝安,南剑州之龙逢、宝应、王丰、杜唐、高才、赡国、新丰岩、梅营、龙泉、顺昌,邵武军之焦阮、龙门、小杉、青女、三溪、黄上、同福、磥祭。冶,天下八十四,闽六:汀、漳、泉、福州、南剑、邵武。”[16]

  宋时,金银采冶业每个单位下分“场”“冶”“坑”。“场”是采矿场;“坑”即是矿,每个场下管若干个坑;“冶”是冶炼厂,矿石材料往往靠数个采矿场供应。官府不具体经菅,只在重要矿冶中心设有“监”“务”主管征税事务。宋代时福建矿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宋史·地理志》所载宋代银出产地,福建在宋代福建路的福州、建宁府、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的17个县有40个银场。闽北则是主要矿区:建安有石舍、永兴、丁地三银场。浦城有余生、蕉溪、角竹三银场。建阳、政和、邵武、光泽有太平银场……《文献通考》卷二十二载,元丰年间全国各路进奉金银的数量大约16万两,而福建路就有了3.7万两,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十三载:元丰元年(1078)产银量较多的四个州中,福建南剑州的将乐县安福场以年产银51227两而名列第一。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