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考古发现看福建宋代金银器业发展状况(5)

时间:2019-08-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2)普遍运用锤鍱、錾刻、凿印、镂雕、铸造、焊接等技法。高浮雕凸花工艺离不开高超的锤鍱和焊接技术。镂雕技术更趋完美,并往往与其他技法结合使用,如福州黄昇墓出土的鎏金心形银薰(图一:3),由两个心形的银片扣合而成,镂空的花形纹样由银丝堆累焊成,显得玲珑剔透。

  (3)夹层铸造和重瓣技法的运用,增强了金银器的厚重视觉效果,特别是夹层铸造为宋代以前金银器制作中所罕见。邵武故县窖藏中的鎏金夹层八角杯,内壁素面上錾刻文字,与外壁上的凸花纹饰分别制作,最后合璧,这样内外壁既互不影响,又相得益彰;鎏金菊花银盘(图五:2b),主要装饰特征即为重瓣,将盘内底作成花蕊,盘内壁作成两圈细密、规整的花瓣,整体呈现出繁复、精美又富丽堂皇之效果。

  (4)鎏金器数量渐渐增多,并占到一定比例。邵武故县窖藏中的鎏金银器达三十余件,且件件制作精美。福州许峻墓的鎏金执壶、碗、盏在器物上刻划梅花、花鸟图案,再施以鎏金,美轮美奂(图三)。

  杯、盏、盘有圆形、五角形、五曲形、六角形、八角形、重瓣菊花形、瓜形。梅瓶等是新出现的典型物。邵武故县窖藏银器中的各式花形杯、碗、盘、盅、碟等,也大都不见于唐代金银器中。

  繁复的曲瓣花形,往往根据器壁式样,采用因器施画的布局形式,达到装饰与造型的和谐统一。如五曲梅花银盘(图五:3b),盘心凸印月亮、折枝梅花和海水,层次分明,布局精妙,充满诗情画意;团花造型的碗、盏,则以器内底作花蕊,器内壁作花瓣,构思极具匠心,使器物整体看上去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图五:1b、2b);还有一些器皿,如邵武故县出土的鎏金夹层八角杯(图五:5a),其器壁外的主题纹饰以开光形式分布八面,上下边饰花叶、卷草,纹饰布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内容。

  如福州市冶山路出土的白瓷银扣碗(图四),在瓷碗的口沿镶银扣;邵武黄涣墓出土的漆茶盏、漆盏托(图六:5),口沿、底足镶银扣;福州北郊茶园山出土的“转官”心形佩饰(图二),通体镀金,牛角梳用金边包背等等。反映了宋代社会之富裕阶层极为考究的生活习性。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各地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金银作坊、商铺间竞争加剧,反映在器物上,就是有铭款的金银器显著增多。为了维护商业信誉,制业者往往将行名、匠名及产地打印在金银器上,如上文所述之“张念七郎”(图三:9b)“尹一郎”“吴七郎造”“李四郎”“元良”“朱十二郎”“吴七郎造”“李四郎”“□千一郎”“张十郎”“张六郎造”等等。这些批量生产的、形制和纹样雷同的作品,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显示出当时商品经济已十分繁荣。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