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面看,我们越是了解自己,就越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陶渊明本是彭泽县令,但他最终认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于是果断辞职归隐,其后不仅在山水田园中活出真实写意的自己,也成为中国“田园诗人”的著名代表。试想他若贪恋权力,也许加官进爵是没问题,但这样的话,青史上就很可能多了位籍籍无名的平庸高官,少了位流芳百世的隐逸诗人。
面对“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项桂冠”,九十多岁的季羡林不但没有默认,还专门写文章请辞。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老的请辞,可谓做了一位真正的学者该做的。他认清了自己,所以能更好地做自己,更少受累于那些虚名浮利。
苏格拉底、蒙田、爱默生等哲人一再强调,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进而总结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已是众所公认。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不过,认识自己虽重要,但并不容易。有人问苏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难?”他就回答:“认识你自己”。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管你认为自己多么聪明,都很难超越自己的局限。
我们往往不是高看自己,就是看扁自己。譬如照镜子,有时我们觉得镜中的自己很耐看,有时又觉得镜中的自己不忍直视;有时我们会爱上镜中的自己,有时又憎恶镜中那张熟悉的脸。我们对镜自照的心情总是朝秦暮楚,这张脸却是在长年累月慢慢蜕变的。同样,我们也总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所以要认清自己,找到恰当的方法很关键。否则,就会像哲学家熊十力所说:“若用力求明,而未得其方,往往求明不获,而适以自蔽。”
在时空中认识你的有限性无论是在时间的长度上,还是空间位置的广度上,我们所拥有的都是非常有限的。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兼顾。
心理学家詹姆士说:“我们往往面对必须偏向自我的某一点而抛弃其余。并不是我能做到两全其美而不愿去做:既美貌,又胖大,又是个大运动家,又每年赚几千万美金,又是捷才,又享用豪奢,又能迷女人,又是个哲学家,又是个慈善家、政治家、武士,又是探险家,又是个音乐家……只是,这不可能。百万富翁的事业往往与圣者的事业冲突;豪客与慈善家会互相绊脚而同归蹉跎;哲学家与风流浪子也不能好好伴居于同一个凡身内。可以设想,在一个人生活的开头,是很可能分别扮演集中不同的角色的,可是要成为其中任何一个人物,其余的可能就须要限制。所以追求最真实、最强烈、最深沉的自我的人必须细心审查欲望一览表,在这场赌赛中,挑出将自我当作赌注押上去的那一门。从此一切其他自我都不要分心,只有这个自我的幸与不幸是实在的。这个自我的失败是真失败,它的胜利是真胜利。”这个思想值得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