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几,京师在同年3月下诏,表示为了践约,容许英国人入城一次,但下不为例,惟而有关建议仍为徐广缙所反对。徐广缙认为,英国人一旦入城,将会导致人心瓦解,内外交讧,不可一试。同时间,文咸为了展示英方实力,特地将三艘军舰调到香港,并以小艇测水探路,以示恫吓,但这样却进一步激起广州民情。在得到徐广缙支持下,广州十三行在3月开始停止通商,而民间更组织团练十万,防范英国人入城,形势十分危急。贸易中断后,各国外商损失惨重,为了重开贸易,英商士绅遂向文咸发联署信,要求搁置入城要求。
受到各方压力下,文咸终在1849年4月9日致函徐广缙,信中表示“所争论的问题没有进展,只得暂时搁置”,根据文咸与及英方的信中原意,入城议题只因为没有进展而暂时搁置,但有关信件被英方的德籍翻译郭士立翻译后,却变成“所议之款,今如前未定,必须存候也”,结果根据徐广缙的解读,就以为英方已经永远放弃进入广州城的要求,并且向道光帝加以禀报。
有关入城践约之争后随着贸易重开而被搁置下来,但数个月以后,文咸复提出入城之议,惟徐广缙以贸易已经恢复而加以拒绝。在1850年,文咸曾遣人到上海及天津向大学士穆彰阿及耆英递信陈情,但都没有下文,此后入城践约一事就慢慢被搁置下来。终文咸一任,外国人始终不能进入广州城,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广州门禁才得以打破。
在1851年1月,拜上帝会创办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聚众建立太平天国,实行揭竿起义,试图推翻积弱的清廷。太平天国的起义很快席卷整个江南地区,及至1853年,太平军人数已暴增至五十万人,大军更在同年3月攻陷南京,并将之定为“天京”,一时之间,声势十分浩大。
当时外国对于清廷及太平天国谁胜谁负,没有把握,因此初时多表示保持中立。由于太平天国主张信奉上帝和基督,而领袖洪秀全更自命“天王”,与基督以“天兄”相称,因此引起不少外国人的兴趣。其中,为了清楚了解太平天国的对外态度,文咸在1853年4月27日乘坐“HMS赫尔梅斯号”(HMS Hermes),亲自抵达“天京”访问洪秀全。
文咸曾试图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会面,但不成功。文咸抵达不久,就因宫廷仪规而未能直接与洪秀全见面,但他的翻译密迪乐(Mr. Meadows)就成功拜会“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然而,在与太平天国交涉期间,文咸对之大感失望,尽管他得知洪秀全承诺让外国人在太平天国内自由通商,但他却拒绝承认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文咸曾言如果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外国在华通商权益,将使英国协助清廷一方,但太平天国一方却不为所动[3]。另一方面,文咸发现太平天国的人生活十分腐败糜烂,穷奢极侈,而且对外国人不表欢迎,与想像中的基督徒社会有很大出入,这使文咸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留下不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