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的东南部,横亘着莽莽苍苍的苗岭山脉。群山中间流淌着千里沅江的上游清水江,江畔有一个贵州深度贫困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剑河县。听说这个县有一个村的驻村扶贫队员,自费“众筹”买车。真的吗?有这个必要吗?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我们踏上了前往核实寻访的路途。
正是在这次采访经历中,我们认为发现了一群最可爱的人。在我国广袤的乡村,有无数最可爱的人,为了农民、农业、农村,在挥洒汗水,奉献力量。比如那些坚守讲台的乡村教师,执着为农民看病的乡村医生,从远方来的支教者,振兴乡村的公益志愿者……他们,无数正参与脱贫攻坚的扶贫队员、基层干部,无疑也属于最可爱人的群体。
山挤着山、水绕着山,剑河平地难寻。因为修筑水电站,前些年剑河县城要整体搬迁,可是全县找不到一块可以安置的平地。经上级政府协调批准调整区划,向隔壁台江县“借”了一个镇作为新县城所在。
剑河县已经通了高速公路,但是剑河到南哨镇的路却并不好走,急剧盘旋的山路耗费2个半小时。从南哨镇出发,跌宕起伏的山路,如过山车在山顶、山腰、山底之间俯冲盘旋。有三处急拐弯,必须倒车才能通过。中间还要穿越黎平县的村落。经历3小时艰难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翁座村。
这是一个斜挂在山坡上的苗族村落,房屋全是木楼,已经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正在忙碌的驻村扶贫队员们大多穿着草绿色的迷彩服。外界的人可能对此穿着感到好奇,然而,在贵州的扶贫队员当中却是“流行服”。他们说好处一是耐脏,可以节省一些洗衣的时间投入工作,再就是契合工作要求,现在脱贫攻坚确实像打仗一样在抓。
迷彩服使我们嗅到了浓烈的作战气息。确实,这个强劲的敌人就是制约山民生存的绝对贫困。把争取脱贫出列的时间锁定为今年年底的剑河县,年内已经开展了两次誓师大会,每个乡镇都设置为一个脱贫攻坚“战区”,每个村悬挂了“脱贫攻坚前沿指挥所”的牌子。
我们没看到车,但“拼车”的事证实是真的。当天,驻村扶贫队长开着车进城,去为易地搬迁到县城安置点的村民办事。全村共搬迁了78户366人,大部分在县城,也有少数在凯里市安置点。易地搬迁,是脱贫的措施之一。
驻村已三年、现有扶贫队员中驻村时间最长的罗国志介绍,今年3月,为了充实扶贫力量,剑河县把每个村都分成网格,从县直机关单位抽调下派人员担任网络员。翁座村新增加4人,加上之前他和从镇政府下派的杨凤林,一共6人。杨风林有一台车两年来经常“私车公用”用于扶贫,可座位只有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