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迅雷:房住不炒 理想与现实之差如何缩小(2)

时间:2019-09-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在七月末的政治局会议上,再次明确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第一,限制房地产信托融资;第二,限制房企外债融资;第三,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第四,严控房地产开发贷;第五,严控P2P(很多P2P对应房地产资产);第六,严格控制居民房贷。

  不过,这六项政策中,其中四项是抑制供给的,只有最后一项是抑制需求的,严控P2P,似乎对供需两方面都有抑制作用。抑制供给的结果,导致供给减少,供给商的成本提高,最终使得房价上涨。而要让房住不炒,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让房价下降,就像股票指数下跌交易量就会萎缩一样。

  因此,我觉得要实现房住不炒目标,缩小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应该扩大供给抑制需求,而不是大力度抑制供给,同时又小力度抑制需求。

  当然,由于宏观调控往往是多目标的,抑制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房地产,应该是为了让信贷资金或社会资金脱虚向实,从房地产领域流向实体经济。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资本永远是逐利的,要让资金从房地产领域离开,如果没有比房地产投资有更高的收益风险比,谁愿意离开房地产领域呢?

  由于当前及今后的房地产政策取向是防止房价大起大落,这至少意味着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已经采取了“提前保护”措施,即大而不能倒。既然如此,银行及社会资本依然还是青睐房地产行业。

  相比之下,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尽管从来都是政策扶持的对象,但收益风险比还是太低了。对银行而言,给盈利前景不明的民企贷款,不仅存在不良资产形成风险,还存在“道德风险”,而同样给盈利前景较为明确的房地产民企贷款,只要不形成不良资产,则所谓的“道德风险”也就不存在了。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当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要达到房住不炒,意味着要关上房地产这扇门,那么,同时应该打开哪扇窗呢?基建投资的增速已经很低了,还能拉起来吗?地方政府杠杆已经很高,制造业产能过剩,城镇化、工业化都已经到了后期,很难拉起来。

  消费能起来吗?除了小众的奢侈品消费高增长,其他都是低增长。很明显,收入增速决定消费增速。如1~8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2.5%,但豪华车销量仍然保持小幅增长。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房地产这扇门太沉重,关上,有近忧,不关上,有远虑。发展新兴产业,开发硬科技,推广5G等,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目前看还只是一扇小窗。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已经使得其过早进入存量经济主导时代——看看1~8月份的各项统计数据,除了房地产行业一枝独秀之外,其他大部分数据都缺乏惊喜。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