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发现他家评价很好但是销量平平的时候,我找做餐饮的朋友和这家店老板讨论过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汤品不适合夏季销售,一般春秋冬日销量能到200单。这么算下来,他家的销量基本在“健康轻食”里算的上前几名了。他们也不着急,就是在等天气凉下来,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说,这家店没有长期优惠,好吃与否也无法给出定性的判断,可人家不也是做的美滋滋吗?
他们区别于市面大部分同品类产品,顺应又加强了大家的固有认知“喝汤有利于减肥”的基础上,对轻食进行了重新定义——轻食不仅仅是沙拉和鸡胸肉糙米饭,还可以是鸡汤。
还有一个非常隐蔽的点:他家几乎没有变动过优惠幅度,仅有的优惠就是几个满减的套路活动。因为经常变动反倒会刺激消费者更关注价格,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弱化价格在用户心里的影响,要加深价值的暗示。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在某个场景下,大家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可能被普遍现象弱化了,所以一件事即便是我们的成型认知,也可能暂时被忽视了。
就好比这家鸡汤,在大家的思维认知里,都知道喝汤健康又利于塑身。但是在职场工作的环境气氛中,所有轻食和健身餐的形式都是蔬菜沙拉和鸡牛肉鱼的辅食。所以鸡汤这个餐品出现后,大家意识里的“喝汤有利于减肥”这个认知被唤醒,接受障碍自然就要小很多。
这个技能的关键,是要找到用户心里潜在认可的东西,然后去顺应并强化,如果硬推一个概念那你可能会累死。
一家保健品的一款产品,原包装是白色大瓶90粒装,瓶盖和瓶身上的标签全部是白色。据我所知,这款保健品护肝解酒效果很好,原料是从世界上前三名的厂家进口的。几个合伙人生产了一小批,自己吃了几个月,才决定大规模生产,但是推广的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在一系列的调研和竞品分析后,其中一个合伙人发现:人们觉得大瓶廉价,觉得白色药瓶廉价——他觉得小包装肯定更好卖,而且药瓶的颜色一定要改。
这些结论我在行为经济学的课程上听到过,我很佩服他能通过观察和调研来得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人们天然觉得小包装和金色包装更昂贵一些。
但是,如果让人们自己总结,自己更偏爱有哪种因素的产品,可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就是这样的因素,确实能驱动人们去购买。
这种通过强化潜意识里的认知,来达成营销目的的案例非常多,比如人们会潜意识觉得高的东西比较高档,比较美观。所以你看,可口可乐的易拉罐变得更高更细,还有迪奥始终卖的特别好的一款香水——花漾甜心小姐,也是高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