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一切经验和遭遇,无论是痛苦的,或快乐的,皆为往昔业力所带来的果报。因此,如果以种种苦行来折磨自己,则能补偿对昔日业力之所欠,而能消灭往业。同时能不再继续去作新业,则亦不会受未来之果报,这样以苦行去抵销而毁灭往业,以无为去制止未来之业缠,则能彻底消灭一切业力,及由业力所导致之苦痛……。”
佛教之业力观则与此种“完全机械化式的”耆那教业力观,完全两样。佛教重个人之伦理心理,以动机之善恶来决定业力之构成,不拘泥于外表之作业行为,因此对业力观起了一个崭新的革命。佛教之业力观,已不再把表面的行为作为衡量善恶之准绳,而是要教化人们由内心去向上。觉音尊者评论佛教与耆那教对业力看法不同时说道: “佛教徒们像是狮子一样,当猎者射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奋勇的向猎人猛扑,他们努力去止息苦恼,同时知道消灭苦恼的方法是消灭造成苦恼的根因,〔而不是去消灭根因以外的东西〕。外道(耆那教)们却像狗一样,当狗被棍击的时候,他们不老咬打狗的人,却去咬棍子!他们说,消除苦恼的方法,这是用种种折磨自己的苦行。这是在果报上纠缠,而不是直接去对治造成果报的因……”。
由上所论,我们知道佛教业力论的同类相应原则,并不是机械式的和定命式的;这样才能建立自由意志之业力观和伦理性之业力观,自业自得,他人因果不记己身,并非一成不变。
综观上述各点,可清楚的看出,佛家之业力论是一个极复杂、极广博和牵涉极广之宗教思想。兹为业力论作一简单之摘要如下:
(一)从宇宙论的观点来说,业力代表一种巨大无匹之力量,能够创造、推动和毁灭个人,乃至整个宇宙。
(二)从道德哲学的观点来说,业力是一个无差错、无谬误之自然道德规律,它能支配和执行道德行为上之因果报应。
(三)从形而上学的观点上来说,业力运行之道,乃遵循同类相应之基本原则,可终非人类之理智所能忖测,它是宇宙之一大神秘。
在佛教典籍中,为了阐释不同的教义,业也有多种分类。为了让读者在以后阅读经典过程中明了各种分类的含义,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善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时候在A地区认为是善的事物,但在B地区却被认定为恶,那佛教是如何理解的呢?佛陀以遍知一切的智慧观察到,当某种业最终指向的结果是趋于快乐的,那么就是善业;反之,如果某种业最终导致痛苦,就是恶业。那如何衡量导致苦乐的业呢?
佛陀在经典中把善恶业的重点作了揭示,就是十业道。虽然佛教内部学派对善恶的观念有所差别,但十业道的善恶是佛教总体最基本的善恶定义。无记业是那些不能加以记别的业,比如单纯的行住坐卧,这些业不能导致苦乐的结果,所以无法记别善恶,属于无记业。善业在佛教中也称为白业,恶业也称为黑业。在五趣轮回图中从内向外第二圈所分的黑白两半,就是象征恶善两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