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药物是靶向单一靶点,我们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运用‘整体观’,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九期一”主要发明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用了一张大象的图片来说明这个“整体观”。
创新,就是要做从0到1的突破。与国际上将治疗靶点聚焦在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不同,耿美玉团队揭示了“九期一”靶向脑-肠轴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全新机制。“九期一”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寡糖药物,可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降低神经炎症等多靶特性,发挥其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
糖,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但糖在科学研究中一直被忽略。一开始,人们以为糖只是能量物质,后来发现是结构物质,再后来发现是重要的信息物质,它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仅精子卵子的活动离不开糖,人的机体免疫也离不开糖,许多肿瘤病人也被发现了糖链异常。与此同时,糖类的结构非常复杂,四个糖分子可以组成3万多个不同序列,因而给做药带来很大困难。
“自1997年我们从海藻中提取到了这种寡糖,建立了第一个实验室后,‘九期一’的作用机制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直被专家质疑。”耿美玉说。别人都在做小分子药物,而用糖类药物来治疗老年痴呆,不管是结构确定、质量控制、制备工艺,还是模型建立、评价体系、体内代谢过程研究等,从未有过先例。
2006年7月,新药获得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007年12月,在中国启动一期临床研究;2009年12月,绿谷制药获得“九期一”全球开发许可权;2013年8月,“九期一”完成二期临床研究;2014年,绿谷制药与艾昆纬(原昆泰)合作,汇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34家三甲医院的具备从事国际多中心抗AD药物研究经验的临床研究人员,启动临床三期研究。
2018年7月,完成临床三期研究。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九期一”可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认知功能量表评分改善2.54分,从治疗第4周起,“九期一”即出现显著疗效,且持续稳健地改善。
2018年10月,在中国递交新药上市及生产******申请。三期临床结果在第11届国际AD临床研究大会(CTAD)首次披露。11月,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2019年10月,“九期一”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我们最终要用规范严谨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说话。”耿美玉介绍,他们报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实验数据资料多达179箱、53万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