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期一”的1、2、3期临床试验研究共有1199例受试者参加。其中3期临床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国34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试者的服药观察。
在为期36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3期试验中,“九期一”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九期一”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的特点,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书指出,目前,肠道菌群紊乱与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关联性越来越清晰。因此,针对这些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人员的目光已逐步从靶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到靶向肠道微生物或者肠道免疫特征的研究上。
今年9月6日,“九期一”研究团队曾在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论文,披露研究过程。研究团队首先确认了在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脑内侵润的免疫细胞具有相关性,并验证了“九期一”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研究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进程中,伴随Aβ的沉积以及Tau蛋白的磷酸化的发生,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变化,继而导致代谢产物异常,异常的代谢产物刺激外周免疫炎症,促使炎性免疫细胞Th1向大脑侵润,引起脑内M1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炎症的发生,最终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该药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介绍,“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国家药监局批复上写的是“有条件批准”上市。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这是社会非常急需的药,有条件批准上市是不是有些工作还在进行当中?
耿美玉介绍,有条件审批是因为在新药申报资料中,关于大鼠长期致癌性试验正式报告没有提交,但是试验已经完成,统计结果也已全部完成。常规来讲,一个药物所有资料全部正式报告完成之后才可以提交并发新药证书,但是国家药监局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量非常大,并且特别是基于现在已经完成的大鼠致癌试验结果,表明这个药物与致癌性没有任何相关性,所以允许我们先上市,同时3个月内把资料补交上去。
她说,新药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更多患者当中得到验证,现在基础研究是冰山一角。接下来会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做新药上市后再评价及真实世界的研究,现在绿谷制药正在积极推进国际三期多中心研究,目前美国FDA和欧洲EMA都完成了第一次预答辩的沟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