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你觉得电子烟突然火了他却已经做了八年(2)

时间:2019-10-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然而,科技到底不是以换壳为本,山寨机的繁华不过瞬间,三年不到,颓势初露,到2012年,深圳的手机厂商就被洗去了90%,国产手机的佼佼者早已由昔日的“中华酷联”变成了如今的“华米OV”。于电子烟而言,不可不谓之前车之鉴。

  当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需求进一步升级,不能创造价值的厂商无法作出回应,只能是被动挨打,加之质量无法保证,利润空间被残忍挤压,迅速遭致市场淘汰。

  说起“电子烟”,现如今大多数人脑海里投来的影像,都是类似JUUL式的封闭式烟弹电子烟,业内人将其称为“小烟”,烟具+烟弹,口味丰富,简单易操作,任你是老烟鬼还是新烟民,拿到手,用不着说明书就能“无师自通”起来。

  “我进入电子烟行业,恰恰是中国市场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刘东原口中的“青黄不接”指的是:

  2004年,世界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 “电子烟”,背负着帮人“戒烟”的功能性使命诞生于我国,却很快于2009年消声沉寂。此后三年,电子烟在中国市场就没了声音,直到2012年底开始出现了大烟雾,电子烟也从烟民的“保健方式”成为了更少数人的游戏,是那种你大概需要花四五个小时去教会一个人怎样加油,怎样换芯,怎样调试的 “行为艺术”,圈内人自得,甚至有自己专属的名字,叫vapor,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东西,多少有点 “反人类”。

  实际上,在如烟之后大烟之前,还出现过一个类型的电子烟,叫EGO,它跟一代电子烟一样的组成结构,但是却有更大的尺寸,烟嘴将烟弹和雾化器合为了一体,使用者需要自己往里添加烟油。

  “我早年是玩音乐的,录音棚里没办法吸烟,不得已才接触到了电子烟,就是EGO,尽管当时产品问题很多,但我却在使用了半年之后不怎么痛苦地就戒烟了。”2011年,刘东原第一次有了要去 “靠它改变一代人吸烟习惯”的想法。

  作为最早的一波入局者,在最开始的两年,刘东原并没有直接进入到生产环节,而是选择与一些海外品牌合作,帮助它们在中国做本土化。“当时中国是没有电子烟品牌的,只有国外品牌的代工厂。”刘东原尝试帮这些品牌进行本土销售渠道的搭建,帮助他们调试烟油口味、调试更符合中国或者亚洲人的习惯、喜好等产品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得以将电子烟的每一个零部件、生产环节摸得透透的。“也经历过把房子、汽车抵押卖掉,刷爆二十几张信用卡为了给员工发工资的时期。”

  一支蒸汽(vape)烟,包含发热体、雾化器、开放式系统的主机、烟油等,在2014年,刘东原开始逐一以元配件为单位,逐一攻破,并推出了诸如九霄、台风等电子烟设备品牌。而2015年唯它问世时,卖的还仅仅是烟油,并很快成为了第一个在日本销售了超过1万瓶的中国烟油品牌。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