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5日,当记者见到这位外表看起来就极像技术专家的亚信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丁健时,他感叹互联网巨变,他说,“刚看到互联网的时候,我与许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比如田溯宁觉得,这东西很好,有很多社会效益;而我是做技术的,觉得这东西真简单,对社会的冲击有多大,我却不是很敏感。我的变化是从一开始时低估它,到慢慢地觉得它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最初是什么样子?丁健的说法是,1994年的时候,中国懂互联网的人几乎没有,只有搞学术的人才有关于互联网的一点点认识。而1994年,中科院网络中心居然也邀请丁健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回国指导中科院网络中心的建设。与互联网有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尚且不过如此,全国的情况可想而知。
更让人们觉得好笑的是,亚信刚成立时,想通过互联网与美方相互提供各自的经济信息,但当时美国对中国开通互联网络存在着担心,中国官员也特别担心安全问题。
丁健说,没有想到中国对互联网的开放速度后来那么快,比平面媒体的发展快得多。他认为,中国互联网这10年经历了四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标志性的,即中国电信建设骨干网,这样,网站们才有了运营的物质条件;第二阶段为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站的诞生;第三阶段为泡沫阶段,互联网企业开始反思和挣扎;第四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后,互联网企业重新崛起,不再是异想天开和造概念,而是按照市场的需要来运作。
按照丁健的看法,中国互联网即便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其实也就相当于拳击比赛的第一个回合;第二个回合才刚开始,互联网企业从第一个回合热热闹闹、沸腾的状态开始淡下去,接下还有至少七八个回合。他说,“互联网泡沫时,大家的反应是沸腾,各种评述都不客观。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与其说互联网企业们在反思,不如说他们在挣扎,他们存在着生存上的压力。他们终于想透了一件事,即怎么能赚到钱就是好的,而且挣钱手段当时是有些饥不择食,不再制造概念了。亚信幸好走了别的路,虽然难走,但还是通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我们只是在考虑如何节约成本,不像别的企业是路无法走了。亚信在这10年中是幸运的,痛苦的经历是不多的。
“中国有很多企业,对技术过于在意,而没有在意技术的融合”,丁健如此说,他认为亚信之所以没有遭受互联网泡沫之苦主要在于技术融合意识,“1994年,我与世界上第一个建互联网的学者见了一次面,这个人指出,未来的互联网从内容到结构就是另外一个电信网,所以,这个人给我们的影响是,我们认为,建完互联网后不就是再建电信网吗?我们就是这样融合:将互联网与电信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