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传统节日,格外喜庆的氛围里,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团聚。喜笑颜开的同时,也在驱邪纳福,而且还要上坟祭祖,这是“孝”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虽然你已为人父母,但回到家中,在年迈的父母眼中,你依然还是一个“孩子”。按照习俗,父母还会给你一个大大的红包,并附上祝福的话语。也许在这一刻,你才能重拾儿时的回忆,才能继续撒撒娇,享受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老话说得好:“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你可知道五不怨和七不责分别指什么吗?在现实生活中,你做到了几点呢?
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父母给予了我们宝贵的生命,作为子女,应当做到“五不怨”。
一不怨父母的家境和能力。父母的家境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但他们成家之后,一直在努力的工作和付出,直到新生命降临到家中。为此,他们会付出更多。
虽然说父母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一个“小家”的生活质量水平,但作为子女,切勿抱怨父母没能给予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条件。
没有人愿意贫穷,但生活就是这么现实。要学会坦然面对,努力改变。即便家庭条件很好,但也不能“啃老”,要学会去感恩,学会去为家庭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不怨父母啰嗦话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对于子女,都是无私的在付出,他们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
这种爱,是自私的,又是无私的。但父母开始唠叨时,不要去埋怨,他们只是想把内心的爱尽可能的表达出来。因为当你越长越大时,也就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三不怨父母的不良品行。我们的父母也是从一个婴孩慢慢长大成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但毋庸置疑的是,父母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学习新的知识。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不要再像自己这样卑微的活着。虽然我们的父母不那么完美,甚至品行还有一些劣迹,但对于子女,他们是全力以赴的在付出。
面对父母,不应指责和抱怨,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动和改变他们。这也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结局,至少自己的子女出息了。
四不怨父母疾病缠身。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病痛也随之而来,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对于父母,不能在他们身患疾病时去抱怨。
父母养子女小,子女养父母老。这是自古以来的传承,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谁都不愿意疾病缠身,“孝”是传统美德,更是实际行动。
五不怨父母白发苍苍,犯糊涂。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也两鬓白发了。都说老人像极了小孩,脾气飘忽不定。而且说话也越来越难听,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老小孩”只是岁数大了之后,身体机能在变弱而已。更严重的情况,甚至会老年痴呆。到了这个时候,正是为人子女发挥作用的时候,应怀着感恩之心去为父母养老,而不是抱怨。
都说“上有老,下有小”,对自己的父母要做到“五不怨”,而对于自己的子女,则要做到“七不责”,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
一不责: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责备孩子。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有极强的自尊心。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反过来也一样,只有长辈真心爱晚辈了,才会有“尊老”。作为父母,要做好榜样,不能随着性子而倚老卖老。
二不责:吃饭前和正在吃饭时,不要责备孩子。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比如公司在员工聚餐的时候宣布一些不好的决定,甚至当众让其中一个员工难堪一样。
吃饭前被责备,会影响吃饭的心情。正在吃饭中被责备,更是倒胃口。这和公司中午吃饭时间喋喋不休的谈论工作是一个原理,让人很是心烦。对于孩子而言,则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不责:孩子睡觉之前,不要进行严厉的责备。这和吃饭前责备孩子是一个道理,一个是吃不好,这个是睡不好。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刻,吃不香睡不好,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四不责:不要责备已经认错的孩子。教育要掌握好度,很多事情不要刨根问底。责备只是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做错了,如果孩子已经认错了,家长还在继续责备,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五不责:孩子兴致正浓的时候不要进行责备。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正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无休止的责备。只要为人父母后,这一点都会深有体会的。
六不责:孩子极度悲伤的时候,不要去进行责备。即便是孩子犯了错,但他们因此而感到悲伤难过的时候,这说明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责备。
七不责:生病中,状态不佳的孩子不要责备。孩子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在生病的时候。这一点放在年迈的父母身上,也是很适用的。生病的人,内心会变得异常敏感。此时加以责备,会让他们心寒,甚至生出憎恶之情。
“为人子女五不怨,为人父母七不责”,这句流传下来的俗语,放在如今也依然很适用。时代在变,人的思想也在改变,但内心的那份情,从未改变。
对于父母,对于孩子,一定要谨记老祖宗的教诲。即便“五不怨”,“七不责”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全部做到,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要向这个方向去靠拢。只有这样,家庭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