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孕妇中餐吃什么好终于真相了?

时间:2023-01-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心理学术语力》是年末新面世的“老书”,首版发行于近20年前,某瓣评分依然保持在9分,说明一代代读者对这本心理学科普经典的认可。

  作者杨眉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重要性并努力付诸实践的人之一。为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发掘人的成长潜能、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她在一线教学与咨询中做了大量宝贵的探索。

  第一是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术语或者说是概念系统。所以一个外行如果想比较快地了解某一个学科,让它成为自己成长中的资源并为自己所用,那么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从术语入手。我这里选择的21个术语。都是心理学当中与我们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或者说是术语。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效率,提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感。

  我从1985年开始向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心理教育,1987年以后通过写书和写文章向公众科普心理学。对学生,我做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普及,我把西方人格心理学家有关健康人格的理论介绍给大家。而对公众,就是用术语的方式,我每一篇科普文章中都会介绍几个术语,以方便公众在生活中运用,比如“改写你的疫情故事 实现创伤后成长”。术语是理论的基石,而理论是有后劲的。所以,用术语做心理学科普是非常有效率的。

  举例说,归因方式这个术语,也就是遇到事情归结原因的方式。工作中,同样是被实事求是地批评,有的人归结为是报复、是看不起,之后的心情和干劲可想而知。也有的人归结为是因为批评者对工作负责或者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其心情当时虽然会有羞愧和不安,但同时也会有感激和改错的强烈动机。再比如,孩子成绩出了问题,父母归结为孩子笨或者学习态度有问题还是归结为孩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这之后的心情和行动同样会截然不同。而如果我们掌握了恰当的归因方式,比如可逆的事件做内在归因,不可逆事件暂时做一个外归因,那我们的心情和之后的行动就会很不一样,所得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再如术语发展任务,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其实人的心理发展是分作不同阶段的,并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如果为父母的了解这方面知识并且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少许多困扰,多很多胸有成竹的淡定,而所谓青春期的叛逆就不再会被视作洪水猛兽,相反,孩子的青春期则会成为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速推进期。而我们自己如若了解发展阶段这个术语,则有助于我们制定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未雨绸缪,走在时间的前面。

  “归因方式”和“发展任务”这两个术语虽然都只有短短四个字,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会发现它们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术语的力量。每一个术语都是一个小理论的集装箱,掌握它们,拥有它们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它们,我们的成长速度和生活质量就会有极大的不同。所以,“术语就是力量”。

  我所以要用术语的方式介绍心理学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概念,还因为西方心理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都是通俗心理学家。这是指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从自己经验中总结出的生活智慧,而它们往往与心理学家发现的心理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虽然科学心理学诞生于西方,但是心理学思想却是与人共生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心理学思想。而且很多心理学思想都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比如“共情”这个概念,这基本就是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亚圣孟子所提出恻隐之心。不仅如此,我们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就是以共情为核心的。再比如安抚这个术语,更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常常会用到的。再比如问题解决这个术语,我们哪天不在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智慧与术语间的区别在于,被心理学研究并总结出来的像共情、安抚、问题解决这样的概念不仅仅包含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理念,而且还包括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所以,我们学习心理学,把我们已经有的但却日用而不知的心理学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学习一些我们之前所不知道的心理学术语,我们的成长就会更有效率,我们也更容易实现心理学上的“大医治未病”。

  这本书是以我自己给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为框架的。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非常多,我自己在反复实践和思考的基础上给心理健康下的操作性定义是:自我认识与认识他人,自我接纳与悦纳他人,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所以,我的这本书从这三点出发做成了三编,每一编都介绍相关理论(术语)并提供可以让各位具备相应能力的方法。比如第一编中的第一个术语是“自我觉察”,这是我们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起点,我不仅介绍这个概念(术语)而且介绍了相应的具备自我察觉的方法。以方便大家知行合一。

  比较恰当的方法应该是从头看到尾,一是因为这比较符合人的认知习惯。二是因为这本书的框架是以自我认识为起点的。所以先认识自己顺便认识他人,然后接纳自己同时接纳他人,最后再聚焦于个人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按照这个顺序读,小步子原则,几天读一章做一章的习题,循序渐进,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读完,就可以约等于一个短期的系统咨询。自己体验一次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感觉,如果你是真读并且真做了的(做练习同时在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去做),那我就可以负责任地承诺,你就一定会真的看到自己个人与关系的成长。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我在前言中介绍过的,随便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看自己对哪个术语感兴趣。比如你对自己的归因方式感兴趣吗?你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放下了吗?你对我们所具备的自我防御机制好奇吗?对哪个概念感兴趣或者好奇,你就去看它,然后认真做练习,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三个术语后,你就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前提当然还是:真读真做。

  我的愿望,是希望你能够成为你自己的心理医生。我这个说法是套用中国健康教育先驱者洪昭光大夫的那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想在公众中普及的理念则是:“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

  我为什么确信你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且还是最好的?一是因为我们人类在成千上万年的进化中积累了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其中包含很多先人的生存智慧,所以,相对于我们有限的寿命,我们拥有可以无限发掘的人类智慧潜能。二是因为我们拥有超级强大的生命力的加持,你去看你的父辈,你的祖父母辈,你就会发现,每一代人都会遭遇艰难时分,但是人的生命力既旺盛又顽强,总会帮助大多数人有惊无险渡过难关。再者是因为,我们人在成长过程当中,虽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是一过性的,这个一过性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次性的,过去了就过去了。由于这三个主要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可以凭本能自己应对很多问题的,而如果了解并掌握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小理论(术语),就一定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且会是最优秀的,因为,这个世界最了解你的正是你自己啊。

  此外,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讲“大医治未病”,这说的是躯体健康。其实心理健康也一样,也应该“预防为主”,不仅如此,心理上我们甚至还可以以“发展为主”。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那么我们不仅可以预防心理疾病而且还可以实现更高的目标:个人成长。

  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外资源。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可以无限发展的潜能(相对于百岁人生);二是我们有心理学家及其它学科的多种知识与方法资源。所以,只要我们愿意,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心理医生(注:心理医生这个说法不专业,专业的说法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我这里用心理医生的说法是对应洪昭光大夫的说法)。

  为什么现在要读这本书?因为这三年的疫情造成了很多现实问题和一些心理问题,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越早掌握心理学知识,就能越早帮到自己甚至亲友。现在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需求也在猛增,可是很少有人想到,我们自己所认为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困扰是可以自行解决的,而捷径就是寻找适合你的心理学自助书。我相信这本《心理学术语力》就是一本适合大多数人自助的科普读物。这里不仅有心理学家们的种种发现,而且有我38年一线教学与咨询实践中的发现与总结。我几十年如一日在一线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的书是非常贴近大家的生活现实的。

  当然,这本书更适用于没有重大心理问题的普通人群,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症状的人,大家一定要及时到各城市的专科门诊或三甲医院的心理门诊寻求专业帮助。而这本书则只是你帮助自己康复和恢复社会功能的辅助工具。当然,如果能够在服药的同时去做心理咨询或者治疗,效果会更好。

  这些年做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最让我不安和着急的现象就是:今天的我们拥有这么多心理学资源,可是大多数人仍然还是在黑暗中摸索。虽说我们都是通俗心理学家,可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武装,我们就往往只能停留在被动接招的状态。而了解心理学这个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不仅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通俗心理学家,让我们在遇到问题之前能够未雨绸缪,而不是遇到问题后左突右冲,最关键的是,可以实现“最好的心理医生是自己”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

  本书以随笔手法和大量案例,用21个关乎人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的心理学术语串联梳理了300多个心理学概念,提炼出一份“个人心理自助实操清单”;并在每个章节后精心设计了具体练习,帮助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生活智慧分门别类、对号入座,并将其提升到理论水平。通过学习,我们能够灵活调动这些心理学资源,成为优秀的通俗心理学家。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