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其实我们能发现 Type-C 耳机在市场隐退,其实和产品及其碎片化的营销有很大关系。
但这里我并不是说 Type-C 耳机在音质上不能超越传统 3.5mm 耳机,而是在取消耳机孔后,手机厂商们都将 Type-C 耳机定义成一种过渡用的配件,而不是要持续发展的对象。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能用 3.5mm 插头的耳机线接上手机、平板电脑、电脑以及其他配备该插口设备,即插即用,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使用成本顾虑。但在取消耳机孔的今天,我遇到了此番窘境:
而我随身携带的是 iPad Pro(2018),它用的是 Type-C(USB-C)接口,如果我要用它听歌,那我要额外带多一跟 USB-C to 3.5mm 转换线。
也就是说,这已经不是一根耳机线能解决的问题了,如果我出一次差,至少要带上两种规格的耳机,或者两根随时都可能会被我弄丢的转换线。所以最终我选择增购一副 AirPods,毕竟在我看来,方便更重要。
同样地,Type-C 耳机也遇到了 Lightning 耳机同样的通用性问题。但不同于 Lightning 耳机、转换线的随机附赠,Type-C 耳机往往都是需要用户另外购买,而且这种「专卖专用」的耳机只能用于没有耳机孔的设备,而这种设备目前也仅局限于智能手机而已。
即便是目前最新的电脑、游戏机、播放器,他们都仍然配备 3.5mm 耳机孔,Type-C 接口则主要负责充电及传输数据。当我需要用耳机的时候,随便找一家数码店就能买到,反之他们不一定会有 Type-C 耳机供应。
▲ 所谓「一拖二」的 Type-C to 3.5mm 转换线,不但解决音频问题,还能同时充电。
因此,这对于本身就不了解数码的普通用户来说,使用 Type-C 耳机不单只是增加了购买成本,还需要换上额外的时间成本,这么一算倒不如用转换线或者蓝牙耳机更灵活一点。
所以时至今天,我们常常能看到有用户宁愿用转换线或蓝牙耳机,而不是用 Type-C 耳机,这恰恰就反映了通用性是阻碍 Type-C 耳机流行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廉价的无线耳机产品也让 Type-C 耳机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以小米为例,商城售价最低的「双单元半入耳式 Type-C 耳机」为 89 元,但是能将 3.5mm 耳机变成蓝牙耳机的「小米蓝牙音频接收器」仅 99 元;即便是最贵的「小米蓝牙耳机 Air」,它也只是 399 元而已。
虽然我们都知道有线 元的最大差额,但蓝牙耳机的通用性和便利性都要比 Type-C 耳机更大,凡是支持蓝牙音频输出的都能连接蓝牙耳机。
耳机这一产物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数十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经过厂商不断改良、升级,耳机在今天已经从当初的简陋发展到精致、从有线变成无线、从被动发展到主动降噪,并且还成为了我们数码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