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真正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人群里只有1/25(男人中3%,女人中1%),也就是说,总的来说,这样的人还是社会的边缘人群,不是主流。
一种人是对他人过度负责,从小就是父母的小帮手,比如,如果你的父亲很懦弱,母亲很抑郁,当邻居欺负到你家的时候,你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你也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或者你不幸遇到了一个酗酒******成瘾的爸爸,你需要不断安抚那个快被累死的妈妈;或者你生活在一个被父母严重期待的家庭里,他们希望你能实现他们过去一直没能实现的梦想,你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亮光……
这些原生家庭的情结就在于你必须要成为父母的一部分,而要放弃自己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利益和需要。
当你长大以后,你就会非常害怕进入到关系里,因为你本能地知道,到了关系里,你只有做一个血库,不断为他人付出,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爱。
一句话就可以形容这些人的心态:为了避免拒绝,我先拒绝别人;为了避免被抛弃,我先抛弃他人。因为这样的人有一个世界观:既然我注定是要被拒绝的,被抛弃的,被伤害的,那么我就反客为主,只要关系走近到警戒线,我就立刻跳到下一段关系里,或者把鸡蛋分配到不同的筐里,避免全军覆没。
但这样就像你去减肥一样,巨大的饥饿感和空虚感会折磨着你一直半饥半饱的内心。
有人形容:很多时候,我觉得家里就是一个活死人墓,吃饭的时候,我连咀嚼声都听不见,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可以听得见。
小时候我认为我是和机器人父母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们听不见我说什么,而永远像复读机一样说话。
或者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永远都在争吵,永远都不开心,我永远都要生活在一个充满怨气的环境里,特别害怕父母皱眉头和大声喊叫,现在我看到领导皱眉头我都感觉恶心。
生活在过度贫乏、空虚或者过度刺激的环境下,很多人都会把亲密关系当成麻醉剂来使用,把爱变成毒品以此可以麻醉自己的神经,远离充满创伤的内在。
这样的人往往是“恐婚症”族群,他们的痛苦在于,他们太清楚不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了——过去二十多年,他们天天耳闻目睹,但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真正幸福长久的关系,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无休止的冲突,所以他们干脆就拒绝进入长期关系。
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一种“幸存者的内疚感”。往往他们很爱自己的父母,但父母过的很不好,或者他们感觉自己的存在是父母过得不好的重要原因:母亲因为生自己,而失去了一生的机会;父亲因为和自己关系太好,而冷落了母亲……总之他们被深深的内疚感和羞耻感折磨,就无法真正接受自己有“权利”拥有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