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是距离感应器的位置,我们想到的是将红外传感放在屏幕底下,配合屏幕触控,通话时会根据人脸接触屏幕面积来智能点亮或息灭屏幕,是一个完全创新的距离感应方案。」
这样的技术突破在 Find X 上不在少数。但是按照传统的研发流程,OPPO 的新技术都会有一个评审的环节,必须整个专家团队都觉得这个东西用起来没问题,研发才能往下一个阶段走。
而在 Find X 上,工程师们采取的是「结果导向」的策略,就是项目组内部先进行尝试,并逐渐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再同步和专家组沟通,这也间接让 Find X 的突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做调研直接研发,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吗?面对疑问,李勇回答得很直接:「其实我们一直担心的是售价的问题,当时成本一算,光是一套结构件就上千块了。」
高成本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除了那个惊艳的外观,也有一部分是源自 Find X 上那突破性的精密结构,其中不少工序都要 OPPO 自己摸索着进行。
首先是 Find X 的升降式模块,OPPO 选择靠电机马达来实现整个模块的升降过程。虽然难度很大,成本又高,但 OPPO 并不是第一次在手机上做机械结构设计了。按照工程师的说法,因为有之前 N 系列的技术积累,OPPO 在这个领域本身就是「专家一样的存在」。
很幸运的是,Find X 团队中有两名结构人员恰好负责过 N1、N3 旋转摄像头的设计,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上早年的供应商,成功将以前的 N 系列的马达技术延续到了 Find X 上。
但搞定了马达还不够,让模块能够按要求升起来还能降回去才算是达到标准,而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升降的平稳性,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甚至连噪声大小都要考虑在内。
「我记得那天深夜,模块可以自动升降了,光是这个东西我们就装了好几台机器,好多人那天晚上玩到上瘾,第二天早上回来还先去试试机子能不能动。」曾赞坚回忆时溢着满脸的喜悦之情,那是他对整个 Find X 项目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他说就像是父母看到了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不管何时回想起来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但在这之前,Find X 的模块一直都只能靠手动升降,要不就是升到一半没升上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全自动的。
OPPO 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品质,所以在全球寻找供应商时也更加苛刻。比如 Find X 兰博基尼版的后背盖板,在光照下可以折射出若隐若现的碳纤维纹理。
事实上,这块盖板的良品率连 20% 都达不到,要是这样算下来单一块盖板的成本就高达 1500 元人民币。
「那东西非常难做,色带是日本专供,打印出来一个 0.15 毫米的膜片,然后再贴到玻璃上,全球只有这一家能做,而且海外也只给三星和 LG 做,在国内就只给我们做。」至今回想起来,李勇依旧有些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