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媒体:8人放弃清北涉虚假宣传 背后是清北情结(2)

时间:2019-08-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正因如此,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学霸“不唯Top2名校是从”的选择,能够更多地追随自己的心愿——就像热播剧中的《小欢喜》中的学霸乔英子,因自己是航天控,所以心心念念想报考的是南京大学的天文系,而不是父母逼她必须考上的清华北大。

  这次涉事学校营造的“8人放弃清北”神话,就迎合了许多人的期望,但泡沫终究是泡沫,一戳就破。

  这次事件中,确有考生分数刚好过清华录取线。他没有选择“不管专业如何,硬着头皮也要上清北”,而是选择“退一步,‘其他名校+喜欢的专业’也可以”,也算是“志愿理性”。

  这些年来,人们填报志愿时,接受的择优顺序是名校城市大学(非名校)专业,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学校,最后考虑的是专业。能进清北的先进了清北再说,至于学什么、是不是合乎自己兴趣,可能没那么重视。

  2016年,曾有两位北大新生引起了格外关注:邹英杰和王琛琪。邹英杰是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退学复读,重新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王琛琪是从北大医学部退学,重新考入北大,准备就读数学或信科专业。二人退学的理由很一致:对此前专业不感兴趣。

  他们的做法以往确实会被认为太不可思议,但如今越来越多人抱以理解:学校固然重要,专业是不是对自己胃口,也绝非可以小觑的问题。

  对很多学霸来说,一个“马后炮”的教训是:如果最初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抛弃非清华北大不上的念头,而是遵从内心的兴趣,选择其他名校,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会不会就可以避免重来的耽误和浪费呢?

  从只重Top2名校到也重视专业适配度,其实也是往重专业能力、轻学历学位的观念迈出一大步。

  可以预见,这样的观念越普遍,对高校办学多些“形成特色学科”的取向,也越有导向意义。

  当更多学生这样选择,当这样的选择越来越常见,很多高校也会调整思路:在财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它们没必要一味追求合并扩张的强校路线,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一路狂奔。比起“全而不优”,打造自身的特色学科,或者将自身的特色学科打造成国内顶尖的,这样也能吸引优质生源。

  所以说,“8人放弃清北”的神话并不切实,但我们希望,更多学生在“选学校Or选专业”的选择中能“照着兴趣来”,更多高校也能更注重培育特色学科,更好地走出某些观念误区与思维怪圈。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