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很好地利用后来者优势?而同期一些国家的改革和转型则失败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市场经济转型。但这些国家的转型并不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转型实施“休克疗法”,把政府的干预全部取消,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照搬西方经济模式的结果,是很多企业破产倒闭,造成大量失业,短期内对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维持稳定并快速发展?林毅夫说,奥秘就在于中国的发展道路,凝结着独特的“中国智慧”。对于资本密集、规模大、与就业和国家安全有关的产业,政府在转型期间继续给予必要的保护补贴,以维持经济稳定;对过去受到抑制的、劳动密集型的,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开准入,积极招商引资,并以务实的方式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等,将其变成竞争优势。“当时,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中国采取的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但实践证明,务实的渐进双轨制改革,是我国维持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过去40多年,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遇到过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直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这里面,宏观调控对于调节经济的周期性,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经济危机暴发,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产品卖不动企业就会裁员,工人失业就更没有购买力,商品就更卖不动…… 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实际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肯定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周期性波动,像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问题,我们都曾出现过,有时还会很严重。但我们总能通过各项宏观调控举措,来减缓市场的扭曲和冲击,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爆发。
也就是说,当市场自身调节不了的时候,还有政府这只“手”发挥作用,还有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记得上世纪80年代,麻辣姐刚参加工作,有那么几年单位总要求大家买国库券,甚至直接就从工资里扣了。当时啥也不懂就是心痛:自己一个月工资才50多元,一年就要扣掉100元国库券,钱实在是不够花啊!
回过头来看,这实际上是国家在发债,筹集资金搞建设。一年发多少国债,绝对是宏观调控的范畴。直到现在,国债每年都在发而且很抢手,退休的大爷大妈们想买,还得早早到银行网点排队,晚来一步就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