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另一个凯瑟琳网友关心什么?

时间:2023-03-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开启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兵力大约有8.6万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走了呢?有没有留在中央苏区的主力部队呢?答案是有的。

  中央红军主力撤出苏区后,留下来的红军和游击队有两大部分,不在同一个地方,一部分在江西境内,包括红24师,独立3、7、11、15、16团,江西省军区的4个团,以及赣南军区及省军区的8个团和游击队,由项英、陈毅负责指挥。

  另一部分在福建境内,属于福建省军区的4个团、邓贤独立团和游击队,由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领导。

  从人数上来看,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部队还不在少数,但要说明的是,这1.6万人当中,有一部分是无法长征的伤员,还有一部分是老弱病残,另外还有妇女儿童,实际上能作战的部队只有1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就是保卫中央苏区,等红军主力打回来后,内外夹击,恢复中央苏区。

  陈毅在1944年回到延安后,接受美军观察组采访时,回忆起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说:“我们就像野兽一样生活。”形象地道出了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险峻的斗争形势。

  红军主力走后,项英具体负责中央苏区工作,但是,由于项英缺乏军事经验,所以中央也作了明确的分工,项英负责整个苏区的工作,军事工作由陈毅负责。

  但是,项英和陈毅在斗争策略上有分歧,项英认为,红军主力长征后,会吸引走国民党军的主力,这样苏区的军事压力就小了,应该坚守苏区,等待大部队回来,然后与大部队内外夹击,所以,要以血战保卫中央苏区,与敌军硬碰硬。

  但是,陈毅客观分析了形势,认为当前敌我实力太悬殊,部队应该分散打游击,先保存实力,再作从长计议。

  不过,项英根本不听陈毅的劝告,坚持与敌军在苏区正面作战,结果,蒋介石调来12个正规师围剿苏区,苏区红军全面迎敌,一战就损失了几千人。

  惨痛的失败并没有让项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然坚持把建制还算完整的24师投入会昌一带,抗击敌军。

  这次,陈毅据理力争,项英也看到了红军的惨痛代价,这才同意撤下24师转入游击作战,并将幸存的人员分成九路,向各个方向突围。最终,只有数百人突围,其余大部分被敌军围歼。

  项英和陈毅安置好伤员后,开始最后突围,可是没有成功,只好退回苏区,转到山林里打游击,此时,部队只剩下不到200人了。

  龚楚曾任中央军区参谋长,对这一带非常熟悉,彻底封锁住了各个路口,陈毅和项英带着不足200人的队伍,没有吃,没有穿,在山林中每天不停地变换地方与敌人周旋,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

  就是在这样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游击队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功地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继续进行游击作战。

  红军主力长征后,蒋介石派出了8个师和地方保安团,总兵力达到10万人,对福建的红军进行围剿。他们吸取了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开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推进一点,都要构筑碉堡和工事,企图将红军长期围困。

  当时,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跟项英一样,错误地执行与敌军正面作战的决定,部队撤到福建长汀四都丘陵地带后,开始构筑工事迎敌,结果一战便损失了1000多人,只有100多人跳出了敌军的包围圈,其余2000多人都被困在了四都。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万永诚还是没有调整策略,根本不听张鼎丞等人的意见,依然组织部队正面硬拼,准备在四都山区一个狭长地带设伏,打一个歼灭战以挽回颓势。结果,不但没打赢,部队又锐减到了500余人,更要命的是,唯一一部电台也被炸坏,彻底与项英、陈毅失去了联系。

  后来,项英派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带一个连去福建寻找万永诚,毛泽覃带领部队从敌军的包围圈成功突围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万永诚,结果他们也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

  最后,毛泽覃、万永诚、福建省军区司令龙腾云等人,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只有张鼎丞、邓子恢等人,带着不到100人的队伍,进入山中坚持游击战。

  这就是留下来的红军部队的艰难处境,其艰险程度丝毫不比长征小,但是在陈毅、项英、张鼎丞、邓子恢等人的带领下,队伍始终没有散,一直坚持到了全面抗战的爆发,被改编成了新四军,终于迎来了春天。

  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已无需多说,而留守红军的艰苦与坚持,也是同样伟大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