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指出,十余年来,北京文创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北京市文创产业创造增加值812亿元,从业人员89.5万人;2017年,北京文创产业增加值跃增至3908.8亿元,文创企业25.4万家,从业人员达两百万。
除却产业创收增长,在政策方面,从2006年市政府发布《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来,十余年里,北京发布众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涵盖了综合政策、行业政策、规划类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贸易政策、人才政策、集聚区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产业投资方面,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分别设立每年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三年共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开始设立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2015年北京市又投入近6%的财政支出到文化领域,吸引带动社会资本。
在此带动下,北京市核心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电影、动漫、游戏等领域发展尤为迅速。2012年,北京地区仅有的17条院线年,北京地区票房收入达到34亿元,电影票房收入增长88%。
内容供给方面,北京市创作生产的电影数量占全国几乎一半,2018年生产影片410部,立项备案影片1100余部;制作电视剧51部2325集,占全国总量近三成,其中不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2018年北京市演出市场再创新高,演出场次为24684场,观众人数达1120.2万人次,票房收入增至17.76亿元,而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2018年4月,北京市发布《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明确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原则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空间拓展是如今北京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调整点之一。十余年来,北京成立了大大小小3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旧厂房更新改造而来。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区腾退的老旧厂房242个,总占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有601万平方米,正在转型改造的为138万平方米。随着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的开展,还有200多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将在3年内陆续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