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当杭州逐渐摆脱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的路径依赖的时候,她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事实上,杭州从来不缺龙头企业。万向集团,是中国最早的乡镇企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成为美国通用汽车的供应商。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为中国本土快速消费品的代表。
在台州创业的吉利是中国第一个获准生产汽车的民营企业,它后来在杭州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本土企业企业,并全资收购沃尔沃,入股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成为最大单一股东。绿城、滨江等房地产企业,荣盛、传化等化工企业,海康、大华等安防企业,都是所在领域响当当的名字。在浙江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头部企业从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传统企业毕竟有它们的短板。一般而言,传统产业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对人才的需求并不高。杭州一直以来上市公司数量都在广州之上,但却难以像广州一样为外来的打拼者提供足够多的高薪岗位,因而在全国城市中的存在感并不强。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数字经济的浪潮,这对于杭州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人才上的引领。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新经济带动了京沪深穗顶尖人才和海归人才向杭州的流动,杭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
在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网站进行的人才吸引力调查中,杭州在全国城市中基本已稳居前三位,有时甚至冲高到第一位。而在招聘网站进行的薪资调查中,杭州的平均薪酬也接近北京上海深圳,远在其他城市之上。
我们其实可以注意到,数字经济带动的人才流动潮,正在从整体上带动杭州的人口增长。从2017年开始,杭州的人口增速和增量已经反超了成都和武汉。在过去两年里,杭州新增常住人口62万,高于成都的42万和武汉的32万。可以预见,杭州“人气”的持续聚集,将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大活力,杭州GDP在将来反超成都和武汉,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根据杭州市的统计,2018年杭州市数字经济产值已经达到3356亿元,占经济总量的25%。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等机构最新发布的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杭州稳居长三角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交椅。
而对杭州市而言,更大的目标是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杭州市有着清晰路径的战略规划。到今年6月,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连续17个季度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一个年规模达三四千亿的产业还能够保持两位数增长,对杭州的经济增长发挥了兜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