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校长,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七、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7年10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万振西(1914-——),湖北省汉川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参加中国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独立团排长,红2军团4师10团连指导员、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3支队营长,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特务团副团长,33团团长,42区队区队长,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3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24团团长,晋察冀军区7纵20旅副旅长,皖南军区军政干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南军区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入朝作战,任23军参谋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任浙江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万海峰(1920-——),河南省万河村人。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1935年11月加入中国青年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勤务员。参加了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初期,任新四军4支队司令部警卫员,后入新四军皖南教导总队学习,结业后,先后在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任参谋,1941年6月起,先后任新四军苏中军区第4纵队独立旅7团2营营长,泰兴独立团、靖江独立团、如西县独立团、苏中3分区独立团副团长,新四军1师1旅作战科副科长,第1师1旅教导大队大队长。先后参加过著名的黄桥决战、苏中反扫荡等重大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8师54五团副团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216团团长。率部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和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豫东、淮海、渡江、解放长山列岛等战役和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参谋长,第71师副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炮兵室主任,参加指挥了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后任志愿军第72师师长。回国后,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9月起,先后任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长,二十四军副军长、军长,1972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82年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年9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