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春蚕忍受着茧的束缚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时间:2024-01-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我谨代表国家大剧院,向多年来关心国家大剧院的广大观众致以新年的问候!回首过去的一年,国家大剧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发挥国家文化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首都文艺高质量繁荣发展,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动书写大剧院篇章。

  我们吸收中华文明精髓,坚持文艺为民,开展艺术创作,制作剧目累计超百部,让更多观众通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领略中华文化的底蕴,感受国家强大的底气;我们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交流互鉴,倡议成立了世界剧院联盟,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科技赋能艺术,线上演播常更常新,累计播出218场,点击量达55亿次;我们全面开启“一院三址”格局,形成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同源共流,互促互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绿水青山成色更足”。过去的2023年,北京的绿色更加浓烈。京华大地有了更多的苍翠林海和灵动鸟兽,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4.9%,生态空间越发广阔,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花间树下有了更多的如织人流和欢声笑语,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9平方米,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刻度。我们将以建设花园城市以及推动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生态修复与完善生态布局,统筹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统筹乡村振兴与绿色惠民,统筹行业治理和社会参与,不断提升全市的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水平和生态治理能力,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展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的绿色版图,让首都市民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在首规委统筹组织下,央地协同、军地联合、市区联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我们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古都北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持“应保尽保”,印发涉及历史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规程,持续完善传承城市文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结合正在开展的《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北京“都”与“城”价值挖掘和阐释,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社会参与、全过程保护”的工作格局,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陈雪柠

  2023年,首钢园推进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注重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依托山-水-冬奥-工业遗存景观风貌和多功能特色空间,园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聚焦科幻、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精尖产业领域,入园企业累计300余家,注册资本总额达500亿元。全年举办各类会展、赛事和首发首秀活动230余场,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园区形成集产业、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在新的一年,首钢园将继续让工业遗存“活”起来、冬奥遗产“火”起来,推进产业复兴、活力复兴,高质量承接好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重大活动,通过搭平台、建场景、筑生态,吸引高端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促进新型消费,塑造园区特色消费品牌IP,全力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在创新试点,我负责广内街道18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回顾这一年,我和同事累计服务社区老年人1万余人次,成了老年人的贴心人。因为深受老年人信赖,前段时间我荣幸地被评为“民政榜样”。有人问我跟老年人打交道什么诀窍,其实,做好养老服务要懂得倾听老年人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爱心。从2017年进入养老行业以来,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对正在怀柔科学城建设的这台“放大镜”来说,刚刚过去的2023年也是个不寻常的年头,作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要发出最“亮”的光,高标准、高精度的项目实施是重要基石。从直线加速器发射第一束电子束,到增强器成功将电子束升能到6千兆电子伏特,再到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2023年是高能光源的攻坚之年,也是收获之年。现在,团队的每个人都在用忙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后续工作正紧张有序地推进。预计2024年7月,高能光源将启动储存环调束,并于年底前发出第一束光。4年多的付出,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结果。

  第一束光的出现,将标志着高能光源加速器研制和首批光束线站安装基本完成,装置联合调试取得阶段成果。出光后,团队仍将“追光不止”,继续优化提升束流、同步光的性能,使其早日达到验收指标,并陆续安装更多插入件和第二批光束线站,开展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满足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需求,也实现我们“高能追光人”的愿望最亮的高能光源穿透更广的微观世界。本报记者 刘苏雅

  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人践行使命,扎实作为,度过寒冬,迎来曙光。为广大观众奉献了《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志愿军:雄兵出击》《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孤注一掷》《坚如磐石》《三大队》等一大批优秀影片,取得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丰收。

  回首2023年,北京电影家协会举办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其中包括老舍剧场“双周影院”的放映活动、联合CCTV6电影频道拍摄制作的7集《北京影人》访谈纪录片、“首都青年电影人才培训计划”2023年创作训练营活动、第五届“筑梦北京”电影短片创作大赛、2023年度北京电影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等。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电影市场红红火火”,让我们备受鼓舞,心里涌动着奋斗的力量,也对中国电影、北京电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继续努力,砥砺奋进攻艰险,奋楫笃行启新局。北京影协将持续在思想引领、创作引导、品牌活动、人才培养、文艺志愿服务等方面用力发力,继续开展老舍剧场“双周影院”电影放映活动,举办“与时代同行”电影艺术家作品展等活动。

  过去的一年,门头沟区教育系统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特别是在全区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期间,各学校主动靠前,让校园成为救助群众的“安全岛”。灾后重建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奋勇担当,高标准恢复校园环境,上好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实现全区3.4万余名学生安全有序高质量开学。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专程来到妙峰山民族学校,同师生们亲切交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对此,我深有体会,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师生们已经从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中走了出来,迎接新的生活。展望新的一年,门头沟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将着眼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有志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报记者 张骜

  回首2023年,轨道交通22号线在全体参建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实现累计10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为全线按计划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轨道交通22号线是北京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示范线。线路建成后,北三县地区、平谷区将接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增强了城市副中心对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同时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我作为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员,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倍感亲切和鼓舞。过去的一年,首都消防救援队伍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北京“237”极端强降雨中,我所在的消防站成立了4支突击队,连续救援5天5夜,营救和转移被困群众680余人。救援期间,我和队友平均每天仅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十多名指战员身上出现溃烂、浮肿等症状,但是我们心中放不下受灾群众,以坚强的意志,在洪灾中奋勇抗争,毅然奋战在救援一线。

  在新的一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安”。希望我和队友每次出警都能平安归来,我们会苦练本领,枕戈待旦,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全力守护百姓平安。本报记者 张宇

  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我谨代表国家大剧院,向多年来关心国家大剧院的广大观众致以新年的问候!回首过去的一年,国家大剧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发挥国家文化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首都文艺高质量繁荣发展,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动书写大剧院篇章。

  我们吸收中华文明精髓,坚持文艺为民,开展艺术创作,制作剧目累计超百部,让更多观众通过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领略中华文化的底蕴,感受国家强大的底气;我们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交流互鉴,倡议成立了世界剧院联盟,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科技赋能艺术,线上演播常更常新,累计播出218场,点击量达55亿次;我们全面开启“一院三址”格局,形成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同源共流,互促互补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绿水青山成色更足”。过去的2023年,北京的绿色更加浓烈。京华大地有了更多的苍翠林海和灵动鸟兽,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4.9%,生态空间越发广阔,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花间树下有了更多的如织人流和欢声笑语,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9平方米,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刻度。我们将以建设花园城市以及推动全域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生态修复与完善生态布局,统筹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统筹乡村振兴与绿色惠民,统筹行业治理和社会参与,不断提升全市的生态系统质量、生态服务水平和生态治理能力,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展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的绿色版图,让首都市民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在首规委统筹组织下,央地协同、军地联合、市区联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我们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利用,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古都北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坚持“应保尽保”,印发涉及历史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规程,持续完善传承城市文脉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结合正在开展的《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北京“都”与“城”价值挖掘和阐释,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社会参与、全过程保护”的工作格局,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陈雪柠

  2023年,首钢园推进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注重把“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依托山-水-冬奥-工业遗存景观风貌和多功能特色空间,园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聚焦科幻、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高精尖产业领域,入园企业累计300余家,注册资本总额达500亿元。全年举办各类会展、赛事和首发首秀活动230余场,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园区形成集产业、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多元场景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实现经济行稳致远。”在新的一年,首钢园将继续让工业遗存“活”起来、冬奥遗产“火”起来,推进产业复兴、活力复兴,高质量承接好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等重大活动,通过搭平台、建场景、筑生态,吸引高端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促进新型消费,塑造园区特色消费品牌IP,全力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本报记者 潘福达

  在创新试点,我负责广内街道18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对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回顾这一年,我和同事累计服务社区老年人1万余人次,成了老年人的贴心人。因为深受老年人信赖,前段时间我荣幸地被评为“民政榜样”。有人问我跟老年人打交道什么诀窍,其实,做好养老服务要懂得倾听老年人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爱心。从2017年进入养老行业以来,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对正在怀柔科学城建设的这台“放大镜”来说,刚刚过去的2023年也是个不寻常的年头,作为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要发出最“亮”的光,高标准、高精度的项目实施是重要基石。从直线加速器发射第一束电子束,到增强器成功将电子束升能到6千兆电子伏特,再到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2023年是高能光源的攻坚之年,也是收获之年。现在,团队的每个人都在用忙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后续工作正紧张有序地推进。预计2024年7月,高能光源将启动储存环调束,并于年底前发出第一束光。4年多的付出,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结果。

  第一束光的出现,将标志着高能光源加速器研制和首批光束线站安装基本完成,装置联合调试取得阶段成果。出光后,团队仍将“追光不止”,继续优化提升束流、同步光的性能,使其早日达到验收指标,并陆续安装更多插入件和第二批光束线站,开展更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满足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需求,也实现我们“高能追光人”的愿望最亮的高能光源穿透更广的微观世界。本报记者 刘苏雅

  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人践行使命,扎实作为,度过寒冬,迎来曙光。为广大观众奉献了《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志愿军:雄兵出击》《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孤注一掷》《坚如磐石》《三大队》等一大批优秀影片,取得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丰收。

  回首2023年,北京电影家协会举办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其中包括老舍剧场“双周影院”的放映活动、联合CCTV6电影频道拍摄制作的7集《北京影人》访谈纪录片、“首都青年电影人才培训计划”2023年创作训练营活动、第五届“筑梦北京”电影短片创作大赛、2023年度北京电影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等。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电影市场红红火火”,让我们备受鼓舞,心里涌动着奋斗的力量,也对中国电影、北京电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继续努力,砥砺奋进攻艰险,奋楫笃行启新局。北京影协将持续在思想引领、创作引导、品牌活动、人才培养、文艺志愿服务等方面用力发力,继续开展老舍剧场“双周影院”电影放映活动,举办“与时代同行”电影艺术家作品展等活动。

  过去的一年,门头沟区教育系统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新模式,特别是在全区遭遇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期间,各学校主动靠前,让校园成为救助群众的“安全岛”。灾后重建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奋勇担当,高标准恢复校园环境,上好心理健康“开学第一课”,实现全区3.4万余名学生安全有序高质量开学。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专程来到妙峰山民族学校,同师生们亲切交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对此,我深有体会,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师生们已经从特大洪水灾害的影响中走了出来,迎接新的生活。展望新的一年,门头沟区的教育工作者们将着眼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有志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报记者 张骜

  回首2023年,轨道交通22号线在全体参建人员的艰苦努力下,实现累计10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为全线按计划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轨道交通22号线是北京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示范线。线路建成后,北三县地区、平谷区将接入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网,增强了城市副中心对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同时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我作为消防救援队伍的一员,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倍感亲切和鼓舞。过去的一年,首都消防救援队伍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北京“237”极端强降雨中,我所在的消防站成立了4支突击队,连续救援5天5夜,营救和转移被困群众680余人。救援期间,我和队友平均每天仅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十多名指战员身上出现溃烂、浮肿等症状,但是我们心中放不下受灾群众,以坚强的意志,在洪灾中奋勇抗争,毅然奋战在救援一线。

  在新的一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安”。希望我和队友每次出警都能平安归来,我们会苦练本领,枕戈待旦,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全力守护百姓平安。本报记者 张宇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