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望2023劳动者的高光时刻

时间:2024-01-0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这一年,劳动者迎来荣耀时刻,207个集体和1035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匠人才走红新时代;“冠军效应”闪闪发光,带动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外卖小哥彭清林的纵身一跃感动你我;“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圈,颐和园“扫地僧”张旭走红,平凡劳动者闪闪发光;K396次列车员赵阳用一番肺腑之言安抚旅客,危急时刻展现职业担当;工人王曙群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正在被重新定义;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两次飞天,航天员桂海潮让我们相信,奋斗的人生有无限可能……

  这一年,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越来越广阔,工匠人才用劳动和创造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也在荣耀和喝彩中走红。

  1983年10月,李志强被分配到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总装班,参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总体装配工作,快速从一名装配“小白”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总装班也以李志强的名字命名为“李志强班”。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黎明发动机装配厂调研,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2023年8月,李志强和班组的7名老中青职工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汇报10年来在推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建设航空强国的决心。

  总书记的回信让59岁的李志强备受鼓舞、倍感荣耀,他想在退休前把几十年的技能经验传授给青年技工,早日实现总书记回信中的期望,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感到荣耀的不止李志强。2023年4月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7个集体和1035名个人分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1044个集体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2023年4月27日,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这是属于劳动者的盛会,他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荣耀,属于他们。

  2023年10月9日,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盛大开幕。参加大会的近2000名代表中,26.7%为工人代表。

  2023年10月9日,北京,参加中国工会十八大的代表步入人民大会堂。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郭锐、易冉、谭文波……这些产业工人中的明星,用匠心铸就梦想,靠技能点亮人生,也让更多人看到,属于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2023年,技能大赛密集举行,一批技能冠军新鲜出炉。“金牌效应”正闪闪发光,带动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2023年9月16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来自全国36个代表团的4045名能工巧匠齐聚“津门”,在109个赛项的巅峰对决中展现技能之光。他们中有58岁的“老师傅”,也有16岁的“技能小匠”。

  2023年9月17日,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比赛现场,一名选手正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工人日报记者 吴凡 摄

  “我们加工的零件,每一个成品的尺寸误差都不能超过0.02毫米,比头发丝细得多。”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胡丽超获得数控铣项目(世赛项目)金牌,备赛期间,每天8时到23时,他都要全方位地进行训练,练技术,也练体能和口才。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职业目录不断上新、扩容,本届大赛的一大看点是新增20个新职业赛项。面对一道道新考题,技能高手们在竞技场上全力作答,产生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新思考。

  2023年6月7日拉开战幕的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同样是因为“新”而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首次面向数字技能应用领域举办的全国性职工职业技能大赛,264名参赛高手走到“舞台”中央。最终,陈照春、王小颖、陈尉脱颖而出,成为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三大数字赛道的冠军。

  夺冠,属于那些精益求精、善于创新的“守艺人”;“C位”,留给奔跑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的逐梦者。

  浙江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四川眉山外卖小哥周海跳桥救人、上海肯德基北桥店外送员杨金全跳桥救人、广州外卖小哥刘军砸开车窗救人……这一年,关于外卖小哥见义勇为的新闻不时见诸网络报端,点赞与感动交织,只因他们在危急时刻的勇敢之举,挽救了宝贵生命,彰显了人间大爱。

  2023年6月,一名女子在杭州西兴大桥跳江,正在送外卖的彭清林恰好途经此处。他从10余米高的桥上一跃而下,将女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当年11月底,正在送外卖的周海见落水者“已经快没力气”,情况紧急,果断跳桥,救人之后匆匆离去继续送餐。纵身一跃,是爱与善,是不畏惧的勇气与对鲜活生命的珍视。如周海所说:“不敢当‘英雄’之名。我水性不错,救人是出于本能。”

  2023年6月13日,浙江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送件途中纵身一跃跳入钱塘江,救下落水女子。网络视频截图

  点赞与喝彩激发社会正能量,见义勇为的凡人善举更应得到褒奖。彭清林入选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落户杭州,还成为了一名在读大学生;外卖平台为周海申请了“先锋骑手”荣誉、将提拔他为储备站长、还给予了他物质奖励……

  褪去繁华、远离聚光灯后,这些外卖小哥依然穿上外卖员制服,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单接着一单,为了美好生活努力奔跑。彭清林说:“要活好当下,不要去想那么多,想太多有时候就容易飘,还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周海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站好每一班岗,日子才会越来越好。”他们如此赤诚而朴实。

  2023年12月28日,首届“最美外卖配送员”在京发布,10位外卖配送员获此殊荣,彭清林位列其中。勇敢的人,最美!

  2023年,“外卖诗人”王计兵无疑是足够出圈的普通劳动者、写作者。他用“特别神奇”总结自己的这一年,先后出版发行了两部个人诗集,销售量突破10万册;获得徐州诗歌节年度诗人奖、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还有外卖行业的最美骑手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有此感受的还有甘肃农民工朱彦军。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50岁的朱彦军一路过关斩将,坐上亚军宝座,惊艳无数人。这些年,他天南地北跑工地,做过电焊工、油漆工、搬运工、混泥工、钳工、水暖工……他说,即便再累、再煎熬,每当躲进心中那个诗词构建的世界,一切艰难困苦都会瞬间消散。

  这一年,还有不少平凡的劳动者进入大众视野,赢得掌声与赞美,他们被看见、被关注,折射的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的期许。

  2023年国庆期间,颐和园的保洁员张旭因对古建历史如数家珍而意外走红,被网友盛赞为“扫地僧”。不久之后,又有一名“扫地僧”备受关注——在北京三里屯使馆区从事环卫工作的张建娜,经过近10年的自学掌握了3000多个词汇,如今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为外国人指路。

  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还会有更多劳动者中的“扫地僧”走红、出圈,他们生有热烈,藏与俗常,不以貌取、不事声张、不露锋芒,有着属于自己的热爱与专注,一有机会就会散发出耀眼光芒。当然,他们也是一面“镜子”,让不少人从中照见自己,明白要去发现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并且能勇敢地奋斗与追逐。

  2023年7月30日12时50分,从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因线路雨量超标被迫临停在位于门头沟山区的落坡岭站避险。暴雨倾盆,前方多处坍塌,食物紧缺、饮用水消耗殆尽……焦灼的情绪在旅客中蔓延开来。情急之中,列车员赵阳扯着沙哑的嗓子喊话旅客:“大家千万不要拥挤,不要发生任何危险。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要对得起大家。”

  2023年7月30日,暴雨倾盆,K396次被紧急扣停在丰沙铁路落坡岭站。列车员赵阳用一番肺腑之言安抚旅客:“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网络视频截图

  在这场历时105个小时的救援中,落坡岭社区居民主动伸出援手、倾力相助。“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让他们饿着。”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孟二梅的话掷地有声。

  武警官兵挺身而出,连夜护送乘客向山下转移。战士们一个人带一个乘客,对孩子和走不动的老人就采取肩背的方式……最终,976名旅客成功转移。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普通人的善良和担当再次汇聚成暖流,从四面八方涌向受灾地区。

  贵州的一位货车司机,赶了两天两夜的路,为的是“早日送达救灾物资”;甘肃广河县的一位拉面师傅,每天自带锅灶和食材往返200多公里,只是想让受灾群众“吃口热乎的”……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凡人微光,星火成炬,当每一个普通人伸出双手,扛起肩上的责任,就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守护家园的力量。

  “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也有能力研发高精尖的零部件,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

  2023年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本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首次奖励了一位工人——奋斗在载人航天工程产品制造一线的特级技师、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这是基金获奖科学家中的首位大国工匠。

  2023年12月19日,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企业生产科研一线特级技师。受访者供图

  该基金以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选结果,得到各界肯定和好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大国工匠首次获此殊荣,可见含金量十足。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激发更多像王曙群这样长期在技术岗位工作的产业工人不断创新创造、技能成才。

  搭建职工创新创造平台,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持续点燃创新创造激情,工会始终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彰显作为。

  2023年7月底,以“匠心筑梦 技能报国”为主题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如期而至。这是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盛会,同时也是创新创造思想火花碰撞的平台——“创新”无疑是被提及最多的热词。

  “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如何培育和使用”……在大会首场论坛——“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交流论坛”上,一个个问题直击人心,引发专家和工匠的思考。王曙群的一席话更是赢得了众多掌声。“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我们产业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也有能力研发高精尖的零部件,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话题。如何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让劳动光荣、技能报国、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备受关注,特别是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桂海潮和他的热血人生撬动了无数人的好奇。

  2023年5月30日6时42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举行。这是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从“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到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从看到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对飞往太空充满向往,到梦想照进现实、成为逐梦太空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的“追星”之路,令人感慨。

  哪一刻让你觉得读书特别有用?哪一刻让你觉得奋斗特别美好?网友们说,从县城“飞”向太空的桂海潮就是答案。

  和许多人一样,桂海潮的起点很普通,他出身于云南保山的农村家庭。通过努力读书,他以县城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1岁在母校担任博士生导师。他的逆袭让普通人不仅看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也看到奋斗带给人生的无限可能。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为了能到中国空间站“出差”,7年间,景海鹏从没耽误过训练,每天晚上12点前没有睡过觉,周末也几乎没休息过;为了练习被称为“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朱杨柱经过了上千小时的刻苦训练才形成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航天员们的奋斗故事再一次证明,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坚持和拼搏。执着、专注、坚韧,然后有所成就,这也是每一个平凡奋斗者都要经历的成长路径。

  此刻,在我们头顶的万里苍穹,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正在中国空间站里与宇宙中亿万颗星的光芒对视。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叩问太空的故事,也在成为奋斗者的精神支撑,激励他们心怀远方、勇敢追光。(记者 陈俊宇 王维砚 徐新星)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