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使出洪荒之力”,从千里迢迢赶到大医院排队的患者与忙了一天还要加班继续透支的医生都如此怨声载道时起,“加号”这一现象就始终存在于不断被加以审视、被诟病的争议之中。
由“加号”引起的医患矛盾更是屡见不鲜,从北京朝阳医院一名皮肤科医生因拒绝现场“加号”被患者打伤事件,到“女孩痛斥号贩子”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再到近期的“仁济医院事件”,让很多医生呼吁取消“加号”,不少网友也表示支持取消。
然而“是否该取消加号”依然还处在讨论区,似乎在短时期内并非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以致于更多的情况是将这一问题聚焦在了进一步规范上。
5月7日,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医师出诊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要加强预约诊疗服务及号源的规范化和分配管理,加号号源不超过核定号源的20%,确保诊疗时间和诊疗质量,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进一步规范的效果怎样还不得而知,但很多医生目前已经对“加号”明确说不,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很多医生都直言,拒绝加号。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网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加号”现象既有体质的问题,也有资源的问题,暂时不容易解决。长久而言,解决还是要靠分诊制度的真正建立,取决于中国的“小病大治”等问题是否能通过分诊制度得以解决。
本来,在医生当天原本计划的号已经满了的情况下,由于有些患者比较急,医生拒绝的话怕耽误患者病情,患者可以向医生申请再多加一个号,被看作是人性化的体现,但近年来“加号”却暴露出很多弊端。
时常有患者反应,排几个小时的队换来的却是医生仅用几分钟看病的强烈反差。由于“加号”导致医生较为仓促的诊疗让患者感到就诊质量不足。同时,医生严重透支也会影响看病质量,医生亦苦不堪言,很多人表示“加号”无益于医患。
储殷表示,中国的“加号”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加号”现象主要是集中在好医院和大医院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到这类医院看病的人太多,而且特别是有很多外地人,很难得来看一次病,如果医生当时没有给其“加号”,患者就基本上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加号”逐渐成为一种惯例。
正是因为“加号”成为了一种惯例,近年来滋生出很多号贩子,获取到“加号”后加价转售进行牟利,为此多地也曾为打击号贩子相继对“加号”作出不同程度的规范。但随着近年来由“加号”引起的很多医患矛盾事件的增多,很多医生开始呼吁“取消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