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零售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兴业也会加大投入,但不是简单的做零售,而要找到一些跟零售更好结合的东西。兴业的优势在于金融市场,经过在这个市场上的长期浸泡,我们还有一些投行的基因、人才的优势,我们希望继续从金融市场去找到我们的长处,来进一步跟零售市场结合。所以兴业提出的重点是将“投行+商行”作为抓手,这几年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布局,取得了一些成效,看到了未来的一些前景,还是很有信心的
。6、兴业不会做一个简单的批发性银行或者零售银行,或者同业之间清算为主的银行,而是要做综合金融服务商。7、创新固然有风险,但各家银行还是应该做的有各自特色,强调创新,强调特色化、专业化。
掌舵兴业银行近二十载的高建平,是该行筹建时的首批员工,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上市银行董事长。素来低调的他,在金融圈口碑极佳,被很多人视作中国少有的银行家,而他却从不以“银行家”自居,只自称为“兴业老兵”。
对这位真正从基层成长起来的“蓝血人”,兴业银行在公告中没有吝啬溢美之词。接近500字的高度评价,也颇为罕见。
栉风沐雨三十余载。兴业银行从成立初全行几十人挤在福州环保路河边的小楼里,到如今总资产突破7万亿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高建平一路守望。
应该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每个年轻人可能都想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的大潮里,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高建平也是如此。
出身于法律专业,高建平毕业后就职于省人大常委会。但在福建兴业银行筹建消息传出时,他选择丢掉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到了这家新兴的银行,成为1988年开业时68位“兴业人”之一。
初生的“兴业”,既“先天不足”,接下了福兴财务公司的历史包袱;也“生不逢时”,四大银行瓜分殆尽的存贷市场几乎没有留下生存空间,又逢国家全面治理整顿经济金融,信贷规模压缩,雪上加霜。
“全行几十人挤在一座小楼里办公,早期开业的分行,有的只设在旅行社的包租房内,有的营业面积还不及普通宿舍的一个单元......”高建平在《兴业之问》中回忆当年不无感慨。
这是被翻过去的一页。也正是这种“草根”出身和一穷二白,让“兴业”的创业史更显得难能可贵: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一张白纸上画蓝图。
1996年高建平负责筹建的上海分行开业,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00年他掌舵的福建兴业银行确立了“建设全国性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2003年更名为“兴业银行”、2004年引入3家境外战略投资者、2007年A股上市、2008年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2010年迈出综合化经营第一步、2014年国际化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2018年实现境内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