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仪式上,相关单位签署了卫星在轨交付使用证书和委托书,卫星正式在轨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科学用户使用。
“天关”卫星于今年1月成功发射,科学目标是发现和研究被比喻成“焰火”的宇宙剧烈爆发现象暂现天体。
会议发布了卫星取得的首批科研成果。“天关”卫星已经捕捉到璀璨的宇宙“焰火”,包括60例确定的暂现天体、480多例恒星耀发、上千例暂现天体候选体、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等。
发布会上,“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解释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命名为“天关”背后的深意。
“天关”源于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天监观测并记录的 “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SN1054)。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被世界科技史界称为“中国新星”。其遗骸形成的蟹状星云是国际天文界广泛引用的《梅西耶星表》(1771)中的第一号天体(M1)。
袁为民表示:“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命名为天关卫星,体现了中国在超新星爆发观测记录方面的深厚渊源和对世界天文学的卓越贡献。”
“天关”卫星观测到的第一个暂现源EP240219a也与“天关客星”相关。2024年2月19日,当科研团队在对蟹状星云遗迹进行定标观测时,EP240219a闪现。
首张全天X射线日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成功获取了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进入了新的时代。
10月30日,我国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上发表了“天关”卫星第一篇正式刊发的科学论文。
“天关”卫星的视野不仅限于银河系。在小麦哲伦星云中,它探测到一个新的爆发源。研究表明,其产生于一个非常罕见的白矮星与Be星组成的双星系统。在更远的宇宙中,“天关”卫星发现了一例正在发生的中等质量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EP240222a,实现了我国自主天文观测设备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天关”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并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是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
“科研团队历经10年时间,打造了国际上首个X射线大视场聚焦成像卫星,具有国际领先的性能。当前,卫星运行稳定,已取得初步科学探测成果,也具备开展长期科学观测的能力,满足交付用户使用的条件。”“天关”卫星系统总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永合在卫星在轨测试总结报告中表示,“我坚信天关卫星一定能支撑我们抢占空间科学的科技制高点!”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空间科学卫星工程总指挥丁赤飚在出席活动时表示,在《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的指引下,中国科学院将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系列科学卫星,统筹并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加快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成为空间科学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