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深圳亮相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雪龙2”号破冰船14日向观众开放,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当天上午,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新闻媒体通气会在“雪龙2”号上举行。会上透露,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15日于深圳首航出征南极,并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的格局。
“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跟‘雪龙’号最大的区别就是,科考和破冰能力更强。”“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指出,“雪龙2”号采用两台7.5MW破冰型吊舱推进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节-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0.2米积雪的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同时,“雪龙2”号对海底地形地貌的探测范围、精度都比“雪龙”号要高。
据中国第36次极地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兼领队夏立民介绍,在设计上,“雪龙2”号也为科考人员开展研究创造了更多便利。以往极地科考中,科考队员进行取样调查和布放海水探测器时都需站在船边,安全隐患很大,如果海浮冰太多,取样器甚至到不了水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雪龙2”号的船艉中部,建有一个边长3.2米、深达底层甲板的“井口”,被称为“月池”。科考仪器设备可以从这里直接入水,即便是100%海冰覆盖的海区也能进行采样作业,极大提升了在极地冰区的作业能力。
此外,对于极地科考船来说,如果能长时间将船体位置固定于海面,将会大大有助于考察。为此,“雪龙2”号配备了两套动力定位系统。定位时,通过船上的电力推进器、舵、艏艉侧推协调配合,船艏根据海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使船体“稳如泰山”。这一技术的使用,使“雪龙2”号在4级海况下可满足大型科考设备的定位收放要求,在6级风、1.5节流时能满足漂泊调查作业要求。
“雪龙2”号还拥有一套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机舱、智能船体的综合平台,控制着整个船体系统。在船上,共安装设置了7000多个智能感应“神经系统”。它可以对内、对外收集信息,优化船体功能,也可以使其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而机舱智能化集成平台,则可以对主柴油机、发电机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评估,为船舶操作提供决策建议,提前发现船体安全隐患等,及时预警。
除了科考能力突出,“雪龙2”号的生活配置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船上生活精彩,有健身房、图书室、小型影院(报告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