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他浴血疆场、视死如归,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他放弃安稳闲适的生活,主动申请来到最艰苦的贫困山区建功立业,深藏功名64年之久;耄耋之年,他不计个人得失,活得朴实而纯粹,是人民的楷模。
根据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人员聂海波回忆,当时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拿着一个包裹为自己的父亲登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信息。里面有3枚奖章,一张特等功报功书,还有一本本子上面记录着他的光辉事迹: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这是张富清首次将过往展露在大众的面前,每一笔记录都是张富清老人在解放战争中的九死一生,惊心动魄。
1948年,24岁的张富清离开了家乡,光荣入伍,成为了西北野战军的一名士兵,他多次担任突击队的领头队员,勇往直前,打探消息。
同年6月,张富清作为十四团的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担任组长,炸毁敌人的碉堡,歼敌两名,缴获机枪,让后面的大部队顺利前进,在这次战斗中,他荣获师一等功。同年7月,他带领着突击组6名同伴,在东马村与敌人激烈斗争,占领敌人的碉堡,为后续部队打开了前进的缺口,在受伤后坚持一线作战,受到团一等功的嘉奖。
9月,张富清作为六连班长,在执行搜索任务时,发现敌人后立马做出应对计划占领制高点,压制了敌人的炮火,并且迅速将其消灭,获师二等功。
11月中旬,为了配合淮海战役,张富清所在的部队发起了攻势在永丰镇开始了反击,作为突击队员的他还有另外两名队友爬上了永丰城墙,在敌人激烈的枪林弹雨之下,他是第一个跳下去的,重重落地却只觉得自己的头上被狠狠的砸了一下。而后匍匐继续前进,和队友一起配合用刺刀在地上刨一个坑后,将8颗手榴弹和1个炸药包塞在坑中,拉下手榴弹后迅速离开。一声巨响后敌人的碉堡被炸毁,同样的方式他和队友一同炸毁了另外一座。
而此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脸上都是血,还有不断地血往下流,原来是被子弹掀起的一块头皮。再转头,一旁的战友也不见了。整个过程,敌人的炮火没有停过,张富清艰难地躲过了敌人的进攻,坚守着阵地,一直到我方队伍赶来。
这次战斗结束以后,张富清和战友一共炸毁敌人两座碉堡,缴获两把机枪,四箱弹药,也是这次荣获“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因为在永丰战役中的勇猛无畏,立下大功。彭大元帅在部队视察时,多次接见他,并亲自为他授勋。
因为入伍参加战斗的紧张,他没有时间及时给家人写信,母亲误以为自己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一直到年底,张富清的特等功报功书送到了母亲的手中。她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还成为了战斗英雄。
1953年,张富清被安排到解放军防控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接触到新的知识开启了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1955年1月,张富清在转业时用一块红布包好军功章和报功书,塞进箱子的最底层。此后,他的半生荣誉就被尘封在这个箱子里,他对他的子女也极少提及。
1955年,张富清已经是连职军官,面临退役转业,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回自己的老家,而是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从武汉一路来到物资经济落后的恩施来凤县。转业后他更是极少提及自己的战斗勋章。
1959年,张富清任职来凤三胡区副区长。那是三胡区的粮食十分短缺,为了将生产提上去,他直接在最基层的地方住下。可村里的人并不能理解他,认为这个外乡人没有什么本事。他没有退缩,是用实际行动真切地帮助大家。白天,他和大家一起种粮食,晚上,他组织研究生产计划,将党的指示下达。其他的空余时间,他帮助社员一起打水,清扫等。张富清对这里艰苦的环境记忆深刻。
在他的坚持下,村里的社员接受了他,在带领村民致富后又追随党的指示,从原来三胡区搬到后来卯洞公社的20年里,脱贫战一直伴随着他,他带头做起了护林员,带领群众把几千亩的荒废山坡变成了生产农田,创办了桐油和茶叶、林场、畜牧场等农畜场品基地。带领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1975年,张富清将联系点选在最艰难的高洞管理区,那里与湖南、重庆交界。村落之间与世隔绝,为了让村民和外界出入更加方便,张富清心想一定要将这条路打通。在施工最难的地段,他首当其冲地表示党员干部不能只做指挥官,还要带头啃硬骨头,做战斗员。
那时候每天天刚亮,他就亲自带人上工地,一直到天黑。没有专业工具,他们就用锄头开山刨石,没有什么机械装备,就靠人力运输。在最难的鸡爪山上,他亲自系上绳索趴在岩壁上抡打,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的任务。两年后,这条路通了,2000多名土家族,苗族儿女走出大山。
1979年55岁的张富清被调回县城,公社提前通知各村只选派一两名代表来送别张富清。但消息传开后,许多群众都自发地地翻山越岭赶来送别。
1981年,张富清调任县建行副行长,此时银行里只有5个人,不仅如此,公司的办公室不够,他只能借用其他单位的土瓦房办公。那时正逢建行地拨改贷改革,当时县里国营的田坝小煤矿,有了需要偿还的大笔贷款。为了将这些贷款安全地收回来,张富清直接在小煤矿厂里弄了张床,与工人们同吃同喝,帮助企业抓生产。在这之后,不仅贷款收回,行里的经营也很快实现了良性循环。
1984年张富清退休时,建行已经有了焕然一新的办公楼和宿舍楼,行里员工的数目也成倍增加。他表示虽然工作上要离休了,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深深地感受到了部队军人一言一行,谨记组织严肃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不给组织添麻烦。
面对自己的疾病,张富清更是坚毅如铁,超乎常人。八十八的张富清膝盖发炎化脓,高烧不退,只能将膝盖切开,用导管输送盐水清洗。然后填压纱布,每次换药时,纱布总是会扯到血肉,过后还需要将纱布再一条一条地塞进去。但即使很疼,他也没有喊出来,而是咬着衣服一声不吭。经过好几天的治疗,还是没有效果,最终医生决定截肢。
截肢以后,张富清不坐轮椅,顽强的坚持锻炼,独自练习站立和行走。他靠着墙、靠着床铺练习,无论多少次的摔倒,都还是坚持继续练习。他曾经试着用一只腿保持平衡,慢慢地进行康复训练。这对一个八旬老人来说并不容易,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这份毅力,他先是能一个人走到阳台,再到后来,能在院子里散步,上下楼梯,还能去买菜等。
就是这样一个拥有英雄本色的老兵,六十四年来深藏功与名。无论社会经济大潮怎么冲击,也无论人情世故怎么纠葛,他都坚持着那份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在荣誉面前不争,利益面前不抢,低调做人,认真干事,纯粹而高尚。他对祖国这份深深的挚爱之情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坚毅顽强的生活态度也在影响着我们这一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