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评论员杨天婴在社交媒体上谈到了有关中国足球选材方面的问题,他表示,由于中国足球在青训阶段的急功近利导致国字号梯队缺乏后场建立进攻的能力。
该媒体人写道:“中国各级青年队,在外教的带领下,普遍采用后场建立进攻的思路,但是这个过程中暴露了中国足球选材上的巨大问题。
后场建立进攻,需要防线球员除了在防守上有足够表现外,还需要具备后场传递,传接球,找空间,输送球,送威胁球的能力。
但是,从U19对阵乌兹别克,和对阵伊朗的第二场比赛,已经U21对阵越南的比赛看,我们防线不要说后场建立进攻,只是后卫线面对对手高位逼抢时暴露的问题,就已经非常大,U19对阵乌兹别克的上半场,是我看球来感觉最窒息的比赛,45分钟基本没有喘气的机会,球很难过半场,压迫下无数的失误。
很大因素是,在青少年阶段,在青训阶段,因为我们的青训体系,很多球队需要早早出成绩,因为在小孩阶段,身体更好,力量更好的孩子,被选拔出来,得到更多机会,有更好空间感,位置感,有更好决策力天赋的孩子,可能因为身体原因早早被淘汰,所以当大家的身体发育到相同的阶段,技术能力接近的时候,决策力天赋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目前,至少在U21和U19的后卫线组合上,几个搭档和组合,都没有体现出这样的能力。这是未来会拉低中国足球底线的问题。”
后卫的出球能力在现代足球里显得越来越重要了。8年前,乔迪执教青岛黄海的时候,就坚持使用一个身体对抗差、速度不快、身高也不突出的外援中卫马蒂,原因就是他能向前传球。一开始这外援每场都有几个失误,被青岛球迷喷个狗血淋头。但等乔迪的体系磨合起来之后,我靠!这哥们绝对是个后场核心!大腿!整个球队的进攻威力也被释放出来了!
想起了U16国青主帅上村健一的用人思路。去年U15东亚杯夺冠时的几位后场绝对主力:张洪福,尚天羽,刘柄麟,在上村执教后相继被弃用或降为替补,正是因为这几位都是传统的防守拼抢型中卫/后腰,体格强大但出球不行。上村重用的是体格不那么出众的中卫李启涛和体格弱小的后腰闫宇喆。虽然饱受诟病,但一直坚定不移。
说的一语中的,确实是急功近利,现在大连本地各所足球小学,一年级开学前选拔人才还在看身体素质,踢对抗赛这种很低级的方法进行选拔。急于出成绩,这让发育较早的孩子占了一定便宜。这些在六岁时候身体素质就特别好的孩子,比赛中对抗中甚至1对1时候,往往都愿意使用身体。但发育较早有个通病,就是身高停止发育也早,并不能持续,很多到后期身高就被超越了。到了那时候身体素质都差不多,还有可能被反超,再想用身体碾压对手往往行不通了,用技术吧,技术还不过硬。就很尴尬。
国内没有高水平比赛的问题解决不了,练什么都是白费,无论你练什么都得需要比赛来检验,我们二十多年一直都在练后场建立进攻,但是没有高水平比赛最检验,最后全是花架子
看两眼中青赛吧大哥,哪个队没有后场组织进攻啊?哪个队不练啊?有啥用啊全是慢慢悠悠低水平低对抗的。再说了你练完跟谁打啊,在国内恒大打鲁能,鲁能打恒大有意义吗?练了这么多年现在打越南都没法建立什么有效进攻,U16多少次后场瞎倒直接丢球的?还后场建立进攻呢,你打日本韩国你有机会后场组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