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往年来说,截至五月中旬该签的都签了,剩下的都是准备考研。2017年考研人数200万,也就是个20%还加往届生,去年已经是377万将近40%。
今年按目前的签约率,估计数字还要刷出一个新高峰。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不想失业,就只能选择考研考公,非必要不工作,以学习的名义待业…
4750个毕业生里,只有802个人找到了工作。最好的商学院就业率约为44%,剩下的大部分学院就业也就是10%上下了。
现在,我看见专科职位被硕博疯抢、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协警上热搜,内心已经波澜不惊。只是有点心疼这些牛娃的爹妈…
因为现在连考个城管都已经卷到了北大博士,只拿个普通一本的毕业证,不就相当于在找工作的路上裸奔吗?
比如,现在自己拼尽全力混成个年入几十万的普通中产,下一代好好鸡就可以「知识改变命运」,变成风口上的猪,挤进身价过亿的朋友圈…
就像郭晶晶吧,如今也是不愁吃喝的人生赢家,居然也会为了让儿子拼香港最难录的圣保罗,从1岁开始学文化搞艺术练体育,临门一脚还拼了一把幼小衔接。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父母水平太高。清北的学历还要去哈耶普斯镀金,没有给下一代留足成为人上人的空间;
另一方面,周围的竞争太激烈。小红书上哈佛学姐争奇斗艳,就是考上985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骄傲,反而觉得是自己的失败。
他就是个例子。当年中科大毕业,然后去了清华读硕博,虽然一路名校但自己从来不顶尖,所以最后普通毕业普通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年。
反而是高中时代那些成绩不如自己,最后高考只上了一本分数线的同学们,现在不是当教授就是搞科研。
除非,家庭教育出现了大的偏差,最后养出一个《活着》里才有的败家子富贵,烧钱如烧纸,碎钞速度赶上了炒A股…不然也是很难实现快速阶层滑落的。
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沉淀固化,大多数时候决定结果的,不是一个人有多努力,而是风来之前,你是不是正好蹲在了风口之上。
类似的经济条件、类似的消费水平、类似的认知和价值观;把小孩送进类似的学校,报类似的课外班,鸡类似的才艺,刷一样的黄冈小状元和53天天练…
认识一个超强的清华妈妈,小孩一出生就开始读各种教育类读物。从《孩子的世界》到《美国教育体制的生与死》,从科学养育到教育研究,从国内读到国外…
她说,如果论基因,其实周围朋友的小孩都差不多,都挺聪明的,读美国前五十的学校也不错。只是父母一直扎堆谈成功,所以对有些人来说,小孩进不了藤校就是一种失败。
学术大咖再吐槽自己鸡娃无能,那也有学术环境的扶持——家里满坑满谷的各种书,闲聊都是有思想高度的。
就像当年北大陆步轩找不到工作卖猪肉,被炒到了风口浪尖,最后靠卖猪肉卖出了18个亿。不就是因为北大的身份和北大的智商吗?
初三研究微积分,高中搞科创,研究的都是怎么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主题;偶尔也会放松一下,随随便便弹一段钢琴,从古典到现代流行。
他们每天讨论的最多的学校,都是北工大和海走,偶尔会出现几次对外经贸,然后就会在其它人的调侃中,被一笑带过。
都知道海淀六小强的孩子牛吧,但你不知道他们的爹妈有多争气!清北毕业的能一抓一把,从基因上来说就属于作弊。
五六岁小孩会唱戏,大概率是生在曲艺世家;十几岁开画展,人家爸爸不是艺术家就是画廊老板;凭这写诗写进哈耶普斯的,家里怎么也有两代文人的沉淀,才能出口成章…
《三十而已》里顾佳为了小孩上学,努力要混进太太圈,还搞了一场品水会,讲知识谈文化,最后把水都快说成了拉菲,又有什么用呢?
开头的新闻就是给爹妈泼的一盆冷水,就算有朝一日名校梦成真,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会为了求稳,做司机城管。
真的好魔幻啊!北大保安为了改变命运,拼了命进北大读书;而北大毕业生为了找工作,拼命抢着当城管…
然而未来可能更魔幻,今年工作难找逼得大家只能读研考公,等他们毕业出来工作,体制内招保安估计都要硕士毕业,捡纸箱可能都要拼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