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多姓_百度百科

时间:2019-09-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多姓,郡望为丹阳郡,在姓氏人数中排名第920名。其姓出处有多种说法,始于商代,有人名多父鼎,在汉代有多军,宋代有大将军多岳,《镜花缘》中有人名多九公。

  清代有两江总督为多氏。现多姓集中分布于河北阜城县建桥镇建东、建北、建阳及东多、西多、东高庄、赵门、祁楼乡多城头等村,在河北霸州、河南清丰、淅川等县亦有大量多姓人氏。阜城多姓来历:原籍陕西省渭南县,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始祖多贵妣王氏率四子迁河间府阜城县建桥屯三甲籍,长门多勉,四子多荣,二、三子失讳。

  据《姓氏考略》记载,多姓在商时有多父鼎,多姓始此。周时有将军多友,汉时有多军,为武帝时无锡侯。《太平寰宇记》载:唐时坻丘郡六姓,一曰多姓。《姓氏考略》云:郡望为丹阳郡。在姓氏人数中排名第920名。家谱有灵台谱(文革期间损毁)、民勤谱、淅川谱、清丰谱、阜城《多氏家乘》(清代多景祺等编,清道光九年(1829)多氏自厚堂家刊本,共四册。现存于中央民族学院。注:谱初修于清顺治间,为七世祖多嘉桢等修)等。另据考证,现满族、蒙族、达斡尔族、傣族、鄂温克族均有多姓存在,与汉族多氏后人无关。

  关于商代多父鼎,据中华姓氏协会专家考证,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在夏商周时期,拥有鼎的人,都是些地位显赫的人,或是大奴隶主,多父,就是拥有这种鼎的一个人,他保存的这个鼎也因其名称为多父鼎,这是记载最早的多姓,可以看作多姓由来。

  类似的事情还出现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年代,有一名大将名为多友,因保卫国家得到周宣王“鼎”的赏赐,称为多友鼎。这个鼎在1980年从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西周窑藏出土,通高51.5厘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为至今出土铭文最多的铜器,记录了当年多友带兵抵御猃狁南侵的战争。因多友鼎出土于陕西长安县,可推测在西周时以多友为代表的多姓族人有一部分居住在长安一带。

  另据资料显示: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秦国内有一支姓氏为多氏,秦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部分秦人的后代(含多氏一支)为躲避战乱四处迁徙,一支向南随吴、越国人的后代迁到东南沿海的东越国一带(今福建闽中地区),史称吴越人。关于多氏在东越国一带曾较繁荣的记载还见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蛮、越、溪、俚诸族姓氏》资料中,在东越国较大的姓氏有:丁氏,吕氏,傜氏,华氏,革氏,吴氏,建氏,多氏,驺(邹)氏等。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