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七不责”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古人教子“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给 孩子以尊严。 2、 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 悔了,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
古人教子“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给 孩子以尊严。 2、 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 悔了,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否则,孩子 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 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 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即不在 饭桌上教育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 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 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 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 疾病不责: 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生病时候, 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 暖。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 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不怕生错命,就怕 起错名。” 名。”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 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 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 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 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 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 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 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 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 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 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 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 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 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 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 三千人将,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 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 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 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 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 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 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 “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 “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 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 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 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 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 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 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 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 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 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 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 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 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 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 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 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 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 不愿汝曹为之 古人教子故事三则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一直以重视 “家教”著称于世,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诸葛亮教子“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 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 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 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 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告诫子女要做到静,不断修身和反省 自己;要做到俭,才能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安定宁静就 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学习知 识,只有静心、刻苦才能学到真知,没有坚定的意志 就不能成功。 诸葛亮对子女寄予着厚望,他的子女后来都淡 泊名利,忠心报国,为国家社稷做出贡献,这正是“宁 静”、“致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寇母教子“修身为万民” 北宋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 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 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 讯传达家乡,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 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 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 请来了两台戏班, 准备宴请群僚。 刘妈认为时机已到, 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 窗课子图》 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 “孤灯课读苦含辛, 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 ”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 寇准再三拜读, 不觉泪如泉涌。 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 宋朝有名的贤相。 徐勉誓将清白留子孙 梁朝时中书令徐勉, 一生身居高位, 他严于律己, 行事公正而谨慎,节俭不贪,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 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朋中的穷困者和贫苦百姓,因 此家里没任何积蓄。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 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 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 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徐勉经常教导子女要重品行操守,他曾写信告 诫儿子徐崧说:“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的 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 仅仅是不经营而已。 古人说: ?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 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 不是空话。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有自己的心愿,幸 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 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都极 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购置田园留给你们, 我都拒绝未采纳。因为我认为只有将宝贵的清白遗给 后代,才能让后人享用无穷。”徐勉的子女后来都成为 远近闻名的贤士。 家庭教育的特点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由于 孩子的可塑性大,所以对其品行的教育尤为重要。对 于一时不能明白的道理,他们在实践中逐渐都会接触 到,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走正。为人父母,总想 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其实不管给其多少财物都是 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为其长远和未来 考虑,才能使其真正受益,在任何时候能够保持清醒 的头脑,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 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