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总书记考察的这座博物馆如何让更多文物“活”起来?

时间:2023-08-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兔年奋跃而上,既是中国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写照,也是每一个人努力奋斗的图景。人民网推出《奋跃而上·2023总书记考察年中回望》系列报道,回访习近平在2023年上半年考察调研的地区,描绘广大人民以实干创造幸福,在平凡生活中奋跃而上的美好故事。

  作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呈“摇篮状”的运城博物馆“点缀”在美丽的千年盐湖北侧,35000多件藏品,675件(套)珍贵文物,诉说着河东大地的悠久历史。

  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山西运城博物馆考察。在博物馆,习近平参观“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并听取运城盐湖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沿革介绍。习近平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在中国版图上形成一道蜿蜒的“几”字弯。山西运城,正是被揽入黄河臂弯里的一片沃土。

  在这里,发现了约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运城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运城博物馆内,一件件展品,为后人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历史沧桑。

  “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我非常荣幸地担任讲解员。”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回忆道:“我为总书记重点介绍了‘世纪曙猿’化石。它的发现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近年来,运城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运城博物馆的展品也在不断丰富。如今,运城博物馆正致力于让文物“走”出展柜,运用虚拟现实、3D照片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博物馆进入生活场景,使文物古韵焕发新生,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同时,通过出版读物故事化、展览展示博物馆化、文物研学基地化、文创产品品牌化等充分展现国宝级文物的文化内涵,有序推进活化利用工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作为全国文物资源大市的运城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建设全面覆盖本体、附属文物和环境要素的监测体系,搭建国宝级文物保护实时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西主场活动在运城关帝庙举行。围绕活动主题,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一系列考古发现区域性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同时,根据探源工程第五期安排,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地的考古队伍正陆续进驻运城,继续深耕晋南,聚焦襄汾陶寺、兴县碧村等重点遗址,放眼山西全境,探索更大范围内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历史图景。

  “运城文保中心将积极配合国家有关单位在运城开展的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博物馆提升改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文物保护和利用以及文物遗产保护和传承,加紧研究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卫龙介绍说。

  不仅仅在运城。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中华文明探源、历史文化传承、文物活化利用等工作——

  先后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文物保护人才机构支持力度,充实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力量;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提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九大项目举措,鼓励、吸引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目前,运城拥有24座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6234处,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山西省最多。

  进入假期,运城博物馆的人气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运城博物馆在持续做好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快藏品数字化保护步伐,推进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展示。”运城博物馆馆长周文全表示,今后要统筹做好藏品保护、历史研究、价值挖掘、活化利用等工作,以“择一事终一生”的使命担当,深入研究挖掘阐释文物的多重价值内涵,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运城篇章贡献力量。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是晋南地区发现的内涵最为丰富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在那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学生们要跨越夏、秋、冬3个季节,接受从勘探、调查、发掘、测绘、数字建模、采样、浮选到清洗拼对陶片、器物修复、器物摄影、撰写发掘报告等考古全过程的严格训练。

  据悉,每个大三学年的秋季学期,学生都要跟随带队老师,离开学校,来到考古发掘现场,经历为期4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眼下,这片占地180万平方米的辕村遗址上,即将迎来新一轮的探古溯源。

  “无论从事田野考古,还是馆陈展示,还是开放接待,基层文博工作者一直奋发拼搏,揭示中华文明本源,守护中华文明瑰宝,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四川成都举办,卫龙作为嘉宾代表上台讲述文物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读懂历史,就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开创未来,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如今,这片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正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贡献更多山西力量。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