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黑鹰红客基地具体内容是什么?

时间:2023-01-0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印度电影,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而成,讲述了三个主人公法涵、拉加和兰彻的大学生活的故事。

  印度社会,教育充满了功利性,不管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儿子考上理工大学,学机械专业,当工程师、技师;女儿则学医,将来做一个医生。

  男的是工程师,女的是医生,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可以带给他们“钱途”和前途。印度的孩子们顶着父母“为你的前途着想”的压力,成为功利性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整个印度社会,学生普遍非常痛苦,自杀率很高。

  印度的教育现状反映在电影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身上:校长的儿子喜欢文学,但文学没有前途,被校长老爸逼着学机械专业,连续考了三次,都失败了,一次从火车上跳下去了。凶手是谁?女儿皮娅对父亲说,是你!是你逼死了我弟弟!

  学校里有一个学生伊恩很有才华,喜欢搞发明,但因为不符合学校“填鸭子式”的教育规定,校长对他父亲说,今年你的儿子还不能毕业,一条绳索套在了脖子上。他留在世间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写在宿舍墙上的“I out”。

  主人公法涵一出生就被爸爸定义为未来的工程师,尽管他擅长摄影,因为摄影没有前途,被迫进了理工大学,考试常年稳定地垫底,校长还公开“表扬”了他和好友拉加这么稳定的成绩。

  主人公拉加来自于底层家庭,住在贫民窟。母亲是退休老师,拿着微薄的退休金。父亲曾是邮局的局长,因为瘫痪在床,不但没有收入,医药费还耗尽了妈妈的退休金。姐姐是一个28岁的老姑娘了,还没有出嫁,因为男方要一辆汽车作为嫁妆。

  他是一家人的希望,爸爸的医药费,妈妈的服装,姐姐的嫁妆。于是,害怕恐惧天天侵袭着他,害怕自己达不到亲人的期望,每天只能求神保佑,不能专心读书。

  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一个坏学生,院长写信通知家长,要法涵和拉加不要和他搞在一起;在法涵父亲的眼里,他不是一个好朋友,也要儿子远离他。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则是死记硬背的一类学生,以查图尓,外号“消音器”的学生为代表。他在学校循规蹈矩,学习用功,每天背书18个小时。为了增强记忆力,药丸不离手,吃完药丸没到两秒就会放奇臭无比的屁,因而被戏称为“臭屁王”、“消音器”。

  查图尓是一个现代社会青年的悲剧投影。死记硬背,不真正弄懂学问。在一次教师节会上,他作为代表上台向教育部长和院长致欢迎词,照本宣科念稿子,不知稿子早就被兰彻换了几个单词。这可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大丑了。

  毕业十年后的他因为拥有过硬的皇家理工学院(世界排名比中国清华北大靠前)的文凭,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成为了美国大公司的副总裁。可以说“功成名就”,开着豪车,住着别墅,有美丽的妻子。这些都是他和兰彻比拼的资本。

  另一类典型就是“兰彻”。让法涵和拉加不解的是,毕业后的好朋友兰彻就好像从地球上蒸发了一样,没有任何消息了。

  眼看当年的十年约定的期限来临了,“消音器”多方打听,才有兰彻的一些消息传来。三个人便一路追寻而来,找到兰彻的家,可让两个好朋友大吃一惊:在兰彻客厅的墙壁上,挂着学位证书和毕业照,但他们的毕业照上,好朋友兰彻不见了,换了另外一张陌生的面孔。

  原来,现在照片上的兰彻才是真兰彻,富豪家的公子,而他们的好朋友“兰彻”则是他们家园丁的儿子,名叫驰赫特。

  驰赫特从小就热爱读书,常穿着主人的儿子的校服去学校蹭课,兰彻让他代替自己考试,做功课。有一天被老师发现了,兰彻的父亲很有权势,想出了一个掉包计:这孩子需要学习,而我儿子则需要学位。于是,就让他顶着儿子兰彻的名去读书,去替儿子读一张文凭回来。驰赫特承诺,在取得大学毕业证书后,他会把自己藏起来。

  谜团解开了,可好朋友如今混得怎么样了呢?原来他已经成了全世界都想要挖来的科学家,有发明专利四百多项,他的新名字:法撒克•旺度。

  “消音器”怎么也没想到,原来旺度先生还是老同学兼仇人兰彻(假兰彻),自己和他约了一年才答应见面,洋洋自得地和两个同学说,只要和旺度先生签了合同,我公司就发财了。

  印度皇家理工学院的院长维鲁萨哈洛布徳博士无疑是优秀的,他把学院从排名28做到了前4名,这是他有目共睹的成绩。

  他当了32年的院长,每批新生入学时,他都要给学生们进行激励教育。他的激励方式非常的“大自然”。

  这天又一批新生入学,他带着一窝鸟来了,从窝里拿起一个蛋摔在地上,说,噪鹃的生存法则就是把其他的蛋从窝里推下去。

  大自然到处都是“竞争”,大自然是残酷的。你们也一样,每年报考人数40万,只有200人可以被录取,你们考进皇家理工学院之时,就已经把其他的“蛋”推下去了。

  40万人录取200人,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非洲草原上的迁徙的角马,很多人被淘汰,只留下更加优秀的种子。

  假兰彻比喻这种制度下的教育,是在批量制造蠢货。比如校长女儿皮娅的男友苏哈斯,先学工程学,再读MBA,然后进入美国华尔街,成为银行家,目的也就只是为了敛财。

  批量生产的这些人非常的自私,对自己有利益的才做,无利可图,理都不会理。什么都要贴上价码,就好像商品。

  这不是院长的错,而是印度教育体制决定了这种教育方式。印度精英多数会选择移民,很大一部分去了美国。这又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自己穷,节衣缩食投入经费办教育,辛苦制造人才,然后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为美国服务。其实,放眼望去,全世界都是如此!

  虽然填鸭式的教育让人窒息,为了世俗的东西,还得过这独木桥。比如拉加,妈妈的服装,姐姐的嫁妆,爸爸的医药费,使他不得不接受。

  法涵因沉迷于摄影,经常跑到野外去拍摄动物,想成为一名动物摄影师,那一年分数“从94分直降到91分”,他的父亲称他为“无用的兴趣爱好”而“荒废”了正业。

  是的,没有面包,怎么生存?你好好读书,将来就有饭吃。这通常是父母鼓励孩子和逼迫孩子用功读书的有力武器。

  社会上大多数人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位,因为没有文凭就没有好工作,没有漂亮老婆,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世俗所要求人拥有的一切东西。

  相信很多人看完电影,也都会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但相信很多人很快也就忘记了,因为我们的生活容不得我们停下脚步来反思,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因为如果要改变,要颠覆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

  毕业前,兰彻鼓励法涵去追求自己擅长的摄影。法涵五年前就想去当着名摄影师安德烈·伊斯特凡的助理,因为怕老爸,信还放在书包里,没敢寄出去;兰彻悄悄地帮他把信寄出去了,并收到了回信,要去巴西丛林拍摄一年。

  当摄影师的薪水不能和工程师比,父亲说,当你看到朋友们都买房买车时,你就会恨自己的。法涵说,我要快乐,房子可以小点,可以开小点的车子,但作为工程师活着,只会带来绝望。他最终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并且成了着名的摄影师。

  拉加因为喝醉了在院长门口小便,院长勒令他退学,如果退学了,意味着爸爸的医药费,妈妈的服装,姐姐的嫁妆都没了着落,爸爸一直撑着,就是要看到自己成为工程师。眼看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于是,他从三楼校长室跳下去了,所幸,救活了。

  摔断了16根肋骨和两条腿,使他开始思考人生。参加校园面试时,因为直率的性格,不妥协的态度,最终赢得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工程师。

  被学生们称为“病毒”(维鲁(Viru)音近病毒(virus))的院长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开始是得知儿子的死是自杀,而非意外;接着亲眼见证了外孙的生产。

  当时大女儿要生产时,碰到大雨,汽车没法发动,去不了医院,兰彻、法涵、拉加和一大帮同学将其抬到学校的桌球室。接着又停电,产妇也没有力气生了,怎么办?不过,难不倒这些理工学子们,他们利用所学,成功接来了电;又用吸尘器改成了胎头吸盘助产器,孩子顺利生产了。

  大家沉浸在悲哀中。拉加安慰产妇“All is well”(一切都会好的)时,抱着孩子的兰彻被孩子踢了一脚。于是,在大家的“All is well”的祈祷中,新生儿终于哭出来了。

  孩子的新生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转变。院长已经不再坚持孙子要当工程师了,“想当足球运动员吗?做你想做的吧”!

  西方的教育思维是批量生产标准件,全球都在接受西式教育。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立件,不可能在标准车间里生产。

  人有不同的秉性,不同的特点,都有长处和短板,教育要做的不是补长他的短板,而是挖掘他的长处,完善他的人格。当人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冲刺,他就会投入100%的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社会冲突的本质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人类的教育能否有美好的未来,这要靠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有人类蛋糕的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责任编辑:管理员】
上一篇:关于黄氏响声丸说明书到底什么情况? 下一篇:没有了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