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这里只呆了半年,随着恩师江万里罢相,被贬为太平州江东转运使,他这教授也当不成了,于是他就随着江万里一起走了,去给他当幕僚去了。
江万里逝世后,刘辰翁便随着文天祥一起抗元,可惜,不久便兵败无果。及崖山战后,立国三百余年的大宋朝亡国,刘辰翁便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刘辰翁的著述颇丰,以词的水平最高,现留存有三百多首,就数量来说,仅列苏、辛二人后,他一生力主抗元,是著名地爱国词人;他身处衰世,在宋元易代的大背景下,他的内心是极度地悲怆,词作中多伤“故宫离黍”之悲。
他和同时期的遗民词人有所不同的是,刘辰翁是不顾当时元人的禁忌,能直击当时山河色变之现状,既不象张炎词的旁敲侧击,也不似王沂孙的隐晦曲折,这应该是同他鲠直的性格密切相关的。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这首《忆秦娥》是元宵节时,刘辰翁与曾经同为文天祥幕僚的邓剡相聚后所作,客散之后,刘辰翁想起当年元宵节时张灯结彩的情景,对比而今,风雨交加,人迹全无,感世事变迁,抒兴亡之叹,寄托了他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刘辰翁的词作保存在他的《须溪词》中,他还写有几百首诗,并且对历代诗文进行评点,他的文学评点在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亦常引用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点评大师,他又因点评《世说新语》而成为中国小说评论的开山鼻祖。
然而在文学评论上,刘辰翁又是个颇有争议之人,褒贬不一,褒者如吴澄说他是“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而贬者如纪晓岚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是“意取尖新,太伤佻巧”,而那柳如是的老公钱谦益更为不客气地指责他是“一知半解”。
后世是将刘辰翁列入豪放派词人中,这个我是不太认可的,他虽然苏轼和辛弃疾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影响,不可能有苏辛二人词作中所张显的磅礴大气,而更多的是怀旧,抒发的是亡国之痛,切肤之感,只是他写得比较直接而已,将这词风就归类于豪放,似乎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