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花园的很多居民对设置在小区里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并不陌生,当记者问起,如果在社区发生急需救援的情况该怎么办时,很多居民都表示出了一丝顾虑:“没有真正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操作AED。”采访中,超过半数的居民都表示,他们对社区智能急救站和相关的学习急救知识有兴趣,但谈及实操,均信心不足。
记者了解到,15个月内,当老人在楼院里不慎跌倒等情况发生时,智能急救站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实际能熟练运用的居民不多。针对这种情况,围绕急救站的相关培训其实一直在进行。智能急救站及AED设备的使用,已经普及到社区、物业层面,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志愿者成为了主力,配合辰邦急救的一体化服务、实时监测,形成了社区的急救、自救体系。辰邦急救市场负责人马鑫说,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是急救设备普及的关键,也是各方努力的方向。
和大型居民区的自助急救站“门可罗雀”相比,一组来自高校的数据反倒令人颇感惊喜。一个月前,北京林业大学内也添置了一台智能急救站设备,该设备既提供AED,也提供如创可贴、绷带、冰袋等耗材。根据设备后台数据显示,一个月内,普通耗材的取用次数达到近千次,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取用次数也达到了百余次。
就在上周五,这台智能急救站内又“追加”了CPR(心肺复苏)的自助教学设备。根据统计,同学、老师频繁取用AED相关设备,除了少量误操作外,更多是对于该设备的好奇及教学需要,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急救、自救知识的渴求。
据马鑫介绍,从本周开始,辰邦急救将对北京林业大学以及北京四中等学校进行急救培训,参训人员包括老师和学生,培训要解决的正是有设备不敢用、不会用的问题。他说,相较于一般性公共场所的现实保障功能,让急救、自救的设备及理念进入校园的意义更为深远。走出校园的青年,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技能的掌握,关乎未来一座城市的急救、自救水平。所以,应该让AED培训成为一门“必修课”。
如何让更多市民参与到急救、自救的实操中来?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培训讲师王小刚。他介绍说,市民通过16学时的培训,掌握急症、意外伤害处置、心肺复苏等相关技能后,可以得到相关认证。根据培训单位的不同,证件分为初级急救证书或初级急救员证,自2018年《北京市社会医疗急救培训——急救员课程教学大纲(试行)》公布后,AED设备的使用也纳入了其中。
王小刚说,有的市民认为AED太过专业,自己不敢用,其实,大家无需有此顾虑。因为AED属于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设备,它依靠系统分析判定,不需要操作者对患者情况进行判读,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清晰的语音提示,使用过程中误差率极低。之所以还需要经过培训,主要是为了增加施救者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