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3万红军在乌江遭遇30万国军19岁小战士献计让毛主席赞叹不已

时间:2023-11-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1935年1月3日,毛泽东率领的军委纵队行至乌江边,他一手叉腰,一手指着横跨乌江两岸的特殊浮桥称赞道:

  要知道乌江是天险之地,两岸悬崖耸立,难以攀登,加上江流湍急,河宽200余米,以至千百年来无一条大桥横跨其上。

  但红军却能在短短3日内,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打造出一条浮桥,征服了乌江天堑。此举促使红军主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年纪轻轻,便入伍参军,跟随红军闹革命。加入红军后,石长阶因为动手能力强,脑子灵光,被分配到了工兵连。

  当时的红军实力薄弱,装备不齐,被国民党数次围剿,只能不断转移阵地,开启长征之路。小工兵石长阶和队友们,也跟随大部队向西北行军。

  1934年底,惨烈的湘江战役结束后,石长阶跟随红军连续行军一个多月,抵达贵州猴山,疲惫的将士们获得短暂的休息时间。

  敌军的追杀,长期的奔袭,粮食的不足,让石长阶这样的年轻战士吃尽苦头。但他们内心坚定,不喊苦、不叫累,咬着牙齿挺下去。

  12月31日,石长阶和队友领到了组织分发的粮食、猪肉和盐巴,稚气未脱的他们短暂忘掉战争,抛下生死之念,开心地与当地百姓一起庆祝新年的到来。

  联欢会结束后,劳累许久的工兵连战士刚睡下,紧急集合的军令便将他们唤醒。石长阶打了个激灵,迅速收拾行囊,前去集合。

  石长阶所在的工兵连接到任务,要连夜赶往50公里外的乌江。石长阶虽不知道任务是什么,但只要组织有需要,那便向前冲就好。

  夜色浓浓,寒气逼人,正在赶路的石长阶等人心中略有担心。因为自从湘江战役后,他们工兵连的诸多工具都丢了,如今手里只剩下砍刀和铲子等工具。

  石长阶等人行到乌江时,才知道这次工兵连的任务是要想办法横渡乌江,为中央红军开辟跨过乌江的渠道。

  在短暂的休憩中,石长阶了解到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带领的先遣部队,化装成盐商,已提前到乌江河边的渡口侦查情况。

  黔军已提前烧毁或打沉乌江周围的船只,且渡口对面留有一个连的兵力把守,离渡口不远处的庙里更是驻守着一个团的兵力。

  时值寒冬,冷风呼啸,浓雾弥漫,难以查看对岸敌情。团长下令向对岸试探性的开火,枪声一响,敌军马上反击。一番测试,团长记下了敌人的火力点。

  认真思考后,团长和政委等人决定组织突击队,泅渡乌江。强渡任务安排到第三连连长毛振华身上,由他带领7名水性好的士兵执行。

  任务有二,其一是泅渡过江,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打通前进道路;其二是拉一条缆绳过江,以便在江上架桥。

  乌江之水,冷如寒刀,天空之中,又下着小雨。身着单衣的战士们,在喝过一碗暖身酒后,便手提驳壳枪,头顶手榴弹,扑通几声,跃入了江水中。

  只见在接近零度的乌江中,战士们牵着一根缆绳,串连一起,鱼贯游向对岸。然而没过多久,对岸敌军便发现了他们,敌人开枪射炮,试图杀死泅渡的红军战士。

  在敌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缆绳被炸断,战士被打散。连长毛振华无奈地下令撤退。一名福建籍战士,在返回途中牺牲,被无情的江水吞没。

  江水湍急,没多久,两只竹筏便被急流给卷回岸边,另一只竹筏上的毛振华和4名战士却不见踪迹,消失于江中。

  两次渡江未果,让全团上下焦虑不已。要知道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大部队,离乌江只有100公里了。时间就是生命,再想不出过江之法,红军可能会被歼灭于乌江。

  工兵连中,有许多能人志士。连长王耀南,出身鞭炮世家,精通挖洞爆破,后在瑞金的红军大学学会了架桥技术。红军过于都河的“长征第一桥”,便是他带来工兵连战士搭建的。

  此外,曾在日本留学、现任瑞金大学教员的何涤宙亦是桥梁专家。可两大专家来到乌江岸边时,不由得皱起眉头,担心万分。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