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黃山:新安江上繪就“綠富美”

时间:2022-10-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黃山市徽州區豐樂河清可見底、魚游其間,修建於明朝的文峰塔矗立河畔,俯瞰著這條新安江支流。

  10年前,這裡是一個以精細化工、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園。兩岸居民回憶,因為污染,這條河一度成為臭水河,風一吹,空氣裡都彌漫著臭味。

  改變始於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黃山市通過“關停並轉”,工業園關停企業40戶,搬遷企業22戶,僅支付關停補償款就超過3億元。如今的豐樂河,水清景美,成為居民散步游玩的好去處。

  新安江發源於黃山市休寧縣六股尖,經黃山市歙縣街口鎮進入浙江境內,流入下游千島湖、富春江,匯入錢塘江,全長373公裡,其中安徽境內242.3公裡,出境水量佔千島湖年均入庫水量的60%以上。

  2012年,在財政部、原環保部的指導下,浙皖兩省探路改革,正式啟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政策和經濟激勵機制為杠杆,推動上游地區主動保護、下游地區支持上游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為保護好一脈青山、一江秀水、一軸畫卷,黃山市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緊盯污染源頭實施靶向治理,精准防治岸上、水上和產業三類污染源,堅決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新安江。

  為防治工業點源污染,黃山市編制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抬高環保准入門檻,堅決不上一個污染環境項目。近年來,累計關停淘汰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遷工業企業110多家,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特別是投入近60億元打造循環經濟園區,實現供熱、脫鹽、治污“三集中”,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降低了環保成本。

  農業面源污染直接影響水質。2015年起,黃山在全省率先建立農藥集中配送體系,開展化肥施用定額制試點。試點以來,化肥使用量下降20%,農藥使用量下降31.3%,高效低殘留和生物農藥使用率提高到90%。今年,黃山市全面推廣“誘虫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茶園綠色防控,禁止化學農藥進茶園,插放“誘虫黃板”2800萬片,同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

  水上垃圾曾是新安江治理令人撓頭的事。休寧縣流口鎮流口村位於新安江源頭,過去該鎮村民沒有垃圾清運的習慣,垃圾清理全靠河水沖。為保護村庄環境,2016年,該村在生態環保實踐中首創“生態美超市”做法,採取“10個塑料瓶兌換1袋黃酒”“5節舊電池或10個農藥包裝物兌換1包鹽”等方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庄保潔和垃圾治理。群眾通過變廢為寶得實惠,極大改變了村民原來隨手丟棄垃圾的不良習慣,激發了村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積分”兌出了文明新風尚。如今,345家“生態美超市”覆蓋了新安江流域黃山段沿江所有行政村(社區),每家“超市”年均回收塑料瓶近200公斤、塑料袋9600余隻,收集、撿拾廢舊垃圾已經成了居民的習慣。

  生態環境好了,產業興起來了。有機茶、泉水魚、鄉村生態旅游,一大批全國叫得響的綠色品牌在黃山誕生,好山好水成為老百姓的“搖錢樹”“聚寶盆”,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年來,通過皖浙兩省三輪補償試點工作,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水平顯著提升,水清岸綠,上游水質持續保優。目前,新安江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淨水,連續多年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經生態環境部規劃院評估,新安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64.5億元。

  從“同飲一江水”到“共護一江水”,新安江正在成為皖浙兩地群眾的“心安江”。“新安江模式”也走向了全國,在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試點基礎上,桂粵九洲江、閩粵汀江—韓江、冀津引灤入津、贛粵東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眾多、利益關系復雜的長江流域等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紛紛建立起來,為全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踐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經驗。(李浩)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