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卤族元素,2)碱金属元素,3)惰性元素,4)碱土金属元素,5)稀土元素。
1)S, 2)C, 3)Si, 4) N, 5) P 。(《化学复习与题解》)
最早出现的括号是小括号“( )”,于1544年出现。直至17世纪,中括号“[ ]”才出现于英国瓦里斯﹝1616─1703﹞的著作中,至于括线﹞首先采用,而大括号“{ }”则约在1593年由韦达首先引入,主要用来表示一个数的集合;至1629年,荷兰的基拉德采用了全部括号,18世纪后开始在世界通用。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所有的括号都可以用“( )”代替,这样看起来方便,又可以避免造成括号样式过少的情况。
方括号“[]”,又可称正方括号。用来标示行文中的补缺或订误、国际音标、参考文献等。
(2)所举的例证有司马迁“成《史记》百三十篇,并自抄正副两册,一藏京师,一藏名山,以待传播于世,他所做的虽[显?]然不仅是写作”(《出版发行研究》1995年3期45页)。(《编辑学刊》1995/6)
“249人达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的标准]”“连然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的标准]”。
“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封信[所反映的问题]”。(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书报刊文字差错评析》)
*(4)此外,《简牍概述》一书还对该简和汉代的庸贾作了如下的推算:“如库卒之奉,当时每月最多三百钱,每年则仅有三千六百钱,须(需)要八年,方有二万九千钱。本简一次雇价,就有此数。爵位与赵勤(勋)同为大夫的武便(哽)何以有此巨资?……”
例(1)抄本整理者用方括号补出原件所缺的“毒”字。例(2)引者在方括号内注明引文的“虽”字疑是“显”字之误。例(3)方括号内的文字是评论者认为不完整的句子缺漏的词语。例(4)圆括号内的字看来是引者所加,用来订正前面的引文错字,改用方括号更符合常规用法。现代作品的原著也可能有作者用圆括号加的注释,夹在文中的引者注或编者注要设法区别于原作者著。《汉语大词典》在《凡例》中说该书的做法是:“校订引证原著的脱误,用方括号标明。”
国际音标多采用拉丁字母印刷体小写形式,有的在形体上略加变通或带附加符号,一律外加方括号以表示它是音标,不是字母。例如:
(1)北京话能做介音的因素有[i]、[u]、[y]三个……(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2)舌面元音在各种语言中使用得很广泛,其中八个是基本元音,又称标准元音,它们是:[ i ] [ e ] [ε] [a] [α] [ C] [o] [u](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以上两例摘自《汉语大词典》。按照该书的体例,字头后用方括号依次标注现代音与古音,古音用反切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