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第二财政”遭遇“负动产”

时间:2025-08-0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2025 年 5 月,央行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的房地产新政引发市场震动:首套房首付降至 15%、取消房贷利率下限、3000 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一系列 “史诗级” 救市举措背后,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五年的深度调整。

  数据显示,2024 年前四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暴跌 9.8%,销售额下降 28%,曾经支撑地方财政的 “土地财政” 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 年,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合计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 89%,如今这一 “第二财政” 的支柱正在加速崩塌,那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如何逆转大局!

  回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土地财政” 堪称核心引擎。根据经济学家蓝小欢《置身事内》的统计,2001 年至 2018 年,土地出让金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55% 飙升至 89%,连同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相关税费,构成地方政府融资、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这套模式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也埋下了依赖房地产的隐患:2019 年,中国房地产总市值达 65 万亿美元,相当于美欧日总和,而同期居民杠杆率突破 60%,远超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转折点始于 2020 年。疫情冲击下,住宅新开工面积首降 1.9%,商业地产加速萎缩;2021 年 “三条红线” 政策收紧房企融资,2022 年开发投资暴跌 10%,新开工面积腰斩,住宅销售额下降 28.3%。

  至 2024 年,市场陷入 “加速崩溃” 循环:前四月新房销售额同比再降 28%,土地流拍率持续走高,部分三四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同比腰斩。

  数据对比:五一假期期间,深圳 “好房节” 首日吸引 4 万人参与,改善型房源咨询量占比超 70%;而三四线 日起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至 2.1%,但当地二手房挂牌价仍同比下跌 12%。

  然而数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二手房租售比仅 1.66%,远低于 3.7% 的商业贷款利率,意味着购房投资的租金收益甚至覆盖不了融资成本。

  20 世纪 90 年代泡沫破裂后,日本房地产经历了 “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在东京核心区之外,大量房产沦为无人继承的 “负资产”。

  根据日本《朝日新闻》调查,2016 年全国无人认领的土地达 410 万公顷,预计 2040 年将增至 720 万公顷,接近北海道总面积。

  这些土地或因远离城市、开发价值低,或因继承税费高昂,成为 “连政府都不愿接手” 的烫手山芋。

  1. 人口崩塌的蝴蝶效应:日本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27%,连续 15 年人口负增长,2033 年房屋空置率预计突破 30%。中国虽未进入人口负增长,但老龄化率已达 20.3%,一线城市虹吸效应导致三四线城市 “空心化”,类似日本地方城市的 “住房过剩” 正在上演。

  2. 持有成本的 “绞杀”:日本固定资产税、遗产税、修缮费等构成沉重负担,一套郊区房产年持有成本可达房价的 1.4%-2%,远超 1.6% 的租金回报率。反观中国,尽管尚未开征房产税,但未来若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税费转型可能直接影响购房决策。

  3. 政策与市场的 “错配”:日本泡沫破裂后,政府长期未能有效处理不良资产,导致 “负动产” 积重难返。如今中国试图通过 “保障性住房收储” 消化库存,但 3000 亿资金面对 450 万亿市值的房地产市场杯水车薪,且收储价格需打 5-7 折才能覆盖成本,可能引发周边房价连锁下跌。

  2025 年的新政,本质是一场 “时间换空间” 的豪赌:通过降低购房门槛,争取在人口结构恶化前,为市场争取调整窗口期。对购房者而言,需明晰两大逻辑:

  正如播客中嘉宾 “老涛” 的亲身体会,房子的 “情感价值” 对刚需而言无可替代。在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房产仍具备抗跌性 ——东京核心区新房价格已超越 1990 年高点,印证了人口集聚对房价的支撑。对于真正的自住需求,无需过度纠结短期价格波动,“安居乐业” 的获得感,本身就是对生活的长期投资。

  日本案例警示:脱离人口基本面、租金回报率低下的房产,终将沦为 “纸面财富”。在中国,三四线城市库存高企、人口外流严重,投资价值趋近于零;即便是二线城市,也需甄别 “人口净流入 + 产业支撑” 的优质板块。当租售比长期低于贷款利率,加杠杆购房无异于 “为银行打工”,尤其是在收入预期不明朗的当下,保持现金流安全远比 “上车” 更重要。

  地方政府需加速从 “土地财政” 向 “税收财政” 转型。财政部已启动房产税试点前期工作,拟通过 “免征面积 + 阶梯税率” 模式,对多套房持有者精准征税。例如,深圳试点可能设定人均 40㎡免税面积,超出部分按 0.5%-1.2% 累进征收,既保障刚需,又抑制投机。这一改革若落地,将为地方政府提供可持续税源,缓解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压力。

  房企需从 “高周转开发” 转向 “精细化运营”。万科 “理想之地” 项目提供了转型样本:通过 “生产 - 生活 - 生态” 融合设计,项目实现年减碳 5052 吨,厨余垃圾 100% 就地处理,光储直柔技术降低用电成本 30%。此类创新不仅提升居住品质,更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和社区服务溢价,实现财务可持续。

  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提速扩面。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已建成 6400 万套保障房,覆盖 1.5 亿人;2024 年计划新增 170.4 万套,上半年已完成 66.2%。通过 “以旧换新”“租购同权” 等政策,将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既能消化库存,又能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压力。

  政策需通过 “组合拳” 打破 “房价永远涨” 的思维定式。中国房地产的转型,本质是一场关于 “发展模式” 与 “个体选择” 的双重觉醒。当土地财政的神话落幕,当日本 “负动产” 的阴影逼近,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房子究竟是绑定一生的负债,还是盛放生活的容器?

  新政或许能短期提振市场,但真正的破局点,在于打破 “房地产依赖症”,构建多元财政体系;在于承认市场分化规律,放弃 “闭眼买房致富” 的幻想。对普通人而言,理性区分 “需求” 与 “欲望”,在刚需与投资间划清界限,或许比追逐政策红利更重要 ——毕竟,在时代的浪潮中,只有扎根于真实需求的选择,才能抵御周期的冲击。

  我们一定能逆转大局,中国的房地产终将再一次辉煌。当潮水退去,留下的是我们不灭的精神,只要有精神在,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

  保高房价泡沫不破必将经济倒退五十年,保高房价泡沫不破必将经济付出很大代价,保高房价泡沫不破必将严重影响几代人生活。

  据浪潮新闻8月1日报道,广西防城港一网友反映,他因为会车争执遭遇疑似公职人员威胁,对方仅凭车牌就报出了他的住址、姓氏等个人信息。

  据@襄阳网警,8月1日,襄阳网警工作中发现一网民王某某在“八一建军节 致敬所有军人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帖文评论中发布涉军人不当言论,其行为亵渎军人尊严,引发网民强烈愤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陕西这里历史悠久,从秦代就把都城设立在西安,之后很多朝代都是在陕西禁建都,这也让陕西拥有众多历史文物,而且当地还有些底蕴深厚的酒文化,我国的酒文化伴随着时代发展,在陕西这里也有数千年历史,悠久的饮酒习俗也让陕西人懂得品味好酒,所以陕西涌现出众多美酒。

  “导弹睁眼!打掉了!” 歼-10C再亮剑震撼世界 针对这场演习,飞行员表示:没有体系基本没有机会击落隐身机,歼-10C仍在当打之年!

  中联重科员工联系我了,我给大家读一读 你们觉得,有道理么,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摩托车 #交通事故 #中联重科

  近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5起“执破融合”典型案例具体内容如下▼近年来,陕西法院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部署,立足全局定位司法、谋划司法、推进司法,将“执转破”工作作为切实解决执行难的“五项重要措施”之一,持续强化执行与破产程序高效融合,打通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最后一公里”,为生动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中一方当事人的律师事务所派出人员来签收决定,但该名人士没有表明自己代表哪一方、以及是否对决定结果满意。

  云横秦岭,奇峰林立,五千年华夏文脉孕育了无数珍稀药用植物。以秦岭为“舞台”,3000余味中药材的独特魅力和生命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晨雾漫过苍松翠柏,露珠浸润着药草新芽,山茱萸缀满红果,太白贝母隐匿于苔原,每一株草木都镌刻着岁月的密码。

  2025年7月22日,浙江杭州,娃哈哈集团老总部大楼。视觉中国/图2025年8月1日,南方周末从香港高等法院官网获取宗庆后家族信托纠纷案的裁定,裁定批准对建浩创投有限公司(下称建浩创投)在港的汇丰银行账户资产采取保全措施。该账户截至2024年5月31日的资产净值约为18亿美元。

  陕西一位阿姨把红薯养成了“高不可攀的盆景”,有的像人参遒劲挺拔,有的似乌龟憨态可掬,藤蔓垂下来绿油油的,比绿萝还耐看。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