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推行的“中文热”和精简间谍招募流程,表面上看似只是一个常规的情报收集措施,但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美国在加紧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情报战。
2023年,随着一系列间谍案件的曝光,中情局的这些动作开始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军事科研人员和学者被拉下水,他们的亲属留学美国,资产也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的操控者,正是中情局。
随着这些深藏不露的行动一步步展开,中华民族是否真的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我们,是否已经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危险之中?
这可不是普通的学校,牛津在全球学术圈的名气响当当,尤其是在国际关系领域,能在这里深造的人往往都被视为未来的顶尖人才。
比如俄语让他能直接接触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事务,阿拉伯语在处理中东问题时派上了大用场,而法语则在欧洲外交中如鱼得水。
他曾在1998年至2001年间担任美国驻约旦大使,那是个中东局势动荡的时期,他得跟当地政府打交道,处理从贸易到安全的一堆事务。
这段时间正值美俄关系紧张,他需要在莫斯科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推动美国的外交议程,比如能源合作、军控谈判这些硬骨头。
30多年的外交生涯让他跑遍了中东、欧洲和俄罗斯,见识了各种复杂的国际博弈,也练就了一身应对棘手问题的本事。
这个提名不是随随便便拍板的,拜登在竞选时就强调要加强情报工作,而伯恩斯丰富的背景显然让他成了不二人选。
这是什么概念呢?过去CIA局长只是向总统汇报工作,但现在伯恩斯能直接参与内阁会议,跟国务卿、国防部长这些大佬平起平坐,讨论国家大事。
比如,他上任没多久就推动CIA调整策略,加大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情报收集力度,这跟拜登政府把这两个国家视为主要挑战的立场完全一致。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伯恩斯多次公开表态,强调要利用局势变化加强情报网络,这跟拜登政府支持乌克兰、遏制俄罗斯的政策步调一致。
他还在20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这显然是在呼应白宫对华政策的基调。
2024年7月,美国中情局局长威廉姆·伯恩斯在一个公开场合放出话来,说俄乌冲突这档子事儿给中情局招募间谍带来了“难得的好机会”。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响后,欧洲的日子就没消停过。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搞得天翻地覆,欧洲各国看着都提心吊胆。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不光在战场上折腾,据说在欧洲好几个国家搞起了“破坏活动”,比如散布假消息、搞间谍渗透,甚至还有人指控他们策划暗杀和破坏能源管道这些大事儿。
这些动作让欧洲对俄罗斯的戒心蹭蹭上涨,局势乱成了一锅粥。伯恩斯瞧准了这个乱局,觉得正是中情局扩大情报网的好时候。
这论坛可不是小场合,每年都有一堆政商大佬参加,他的发言等于是在公开喊话:现在不干,更待何时。
比如说,波罗的海那三个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早就跟俄罗斯不对付,历史上就结下了梁子。
俄乌冲突一爆发,这三国更是吓得睡不着觉,生怕自己变成下一个乌克兰。中情局趁机在这儿下手,找了不少人合作。
有的在政府上班,有的在军队里有门路,还有的管着能源部门,这些人手里的情报对美国来说就是金子。
伯恩斯当上中情局局长后,不光是中国和俄罗斯这种被美国当成“不友好国家”的地方,连跟美国关系好的盟友也没躲过中情局的眼睛。
资料里说,中情局这些年靠着技术优势,在全球搞起了大规模的网络窃密、监控和攻击,压根儿不管你是敌是友。
先说说对盟友的下手。2013年那会儿,爱德华·斯诺登把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老底掀了个遍,爆出他们监听了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手机。
这事儿可把德国气得不轻,毕竟德国跟美国是铁杆盟友,北约里一块儿混了那么多年,结果自家总理的电话都被偷听了。
当时默克尔公开抗议,美国还得赶紧出来灭火。虽然NSA跟中情局不是一个部门,但这背后都是美国情报系统的路数。
中情局也没闲着,比如2019年有消息传出,他们在法国找了个外交官当内线,专门偷法国政府在欧盟内部的谈判底牌。
这情报拿回去,美国在贸易谈判里就多了几分胜算,可法国人发现后自然觉得被摆了一道,盟友之间的信任就这么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2017年,维基解密曝光了个“Vault 7”项目,里头全是中情局的黑客工具,能钻进智能手机、电脑,甚至连智能电视都不放过。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在全球随便监控谁。
到了伯恩斯上台,他还变本加厉,2022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他直接说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意思就是网络窃密这活儿得干得更大。
2021年他刚上任没多久,就下令把招募间谍的流程改得简单点,以前那些繁琐的背景调查,能省就省。意思很明白:速度第一,别让那些潜在的“资源”跑了。
这可不是让大家随便学着玩儿,他直接号召手下人,尤其是那些盯着中国事务的探员,赶紧去补习中文。
据说2022年,中情局还专门搞了一套中文速成班,课程里全是情报工作用得上的词儿,比如怎么套话、怎么听懂技术术语,连周末都没放假,探员们硬着头皮上。
调查发现,他儿子在美国读大学,签证和学费都攥在人家手里,中情局拿这个做文章,逼着他交出了不少机密文件。
还有个家伙,打着“独立学者”的旗号到处跑,表面上写论文搞研究,背地里却把中国的科技动态一股脑儿递给了美国。抓出来一看,这人家里也有亲戚在美国,手头还有点资产。
这些案子有个共同点:被中情局拉下水的人,家里多半跟美国有牵连,要么孩子留学,要么有房产啥的。
唯有步步紧跟美国的动向,甚至找准机会反击,中国才能保住自己的信息安全,把国家安全牢牢攥在手里。
参考资料:[1]旷野,冯伟.美国以网络间谍之名起诉中国军人事件探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5(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