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北部,有一块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它就是美丽而神秘的阿里地区。
阿里高原蓝蓝的天空下,狮泉河的向阳坡上,一座座安静的坟茔里,长眠着60多位进藏先遣连的勇士,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70多年前那段壮丽的往事。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但是西藏还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反动势力内外勾结,阻挠祖国的和平统一。
在南疆与藏北之间,横亘着巍峨挺拔的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这里常年高寒缺氧,路途艰险,人迹罕至。要完成解放藏北的任务,就是在向生命极限挑战,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提出了“四个最”的要求:“一定要选用最好的、最过硬的、最能吃苦的、最善恶战的战士!”
1950年春,新疆军区组建了独立骑兵师,以骑兵第1团第1连作为先遣连进军西藏,这是一支由汉、维吾尔、蒙古、回、藏、锡伯、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的连队,一共136人,由李狄三率领。
李狄三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解放西大西北的战役中,李狄三曾9次负伤,3次荣立大功。李狄三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深得贺龙元帅的喜爱。
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祖国的边疆进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
1950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23周年的日子,先遣队的136名战士唱着豪情万丈的革命歌曲,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了。
新疆军区王震司令员亲自前来为先遣队送行,王震紧握着战士们的手说:“希望你们能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将胜利的红旗插上藏北高原!”
当他们来到库克阿达坂时,大部分战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胸闷,脸色发紫,有战士甚至出现昏迷。
李狄三一边吐着胆汁,一边坚持着制定行军路线,并用高亢的声音唱着《挺进歌》,激励战士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当先遣队来到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时,夜里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积雪深到膝盖。当战士们在烈日中的雪地里行军时,他们一个个的眼睛红肿得像桃子一样,泪流满面,又痛又痒,甚至无法睁开。
李狄三将战士们召集起来,讨论克服雪盲症的办法。队中的蒙古族战士有一些经验,他提出了用雪球擦眼和马尾编眼罩两种方法,然后大家试了一下,果然很有效果。
李狄三将连队分成5个组,分头开展行动,终于在15天之后发现了两个藏民、4个小孩和他们的羊群。
于是,李狄三带着翻译,手捧哈达,亲自前去将羊群送给了这户藏民,然后,他又献上了茶叶、糖块、花布。
李狄三意识到,这是一场政治斗争,必须在武装斗争的同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经过多次谈判后,噶本政府与先遣连签订了《五项协议》,这是解放军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的第一个和平协议。
1951年春节,新疆军区发来嘉奖令,对先遣连进行了表彰,授予他们“人民功臣”的称号,并给每位同志记一次一等功。
然而,由于高寒缺氧的环境,加上物资供应紧张,医疗条件落后,先遣连的战士先后患上了肺水肿和脑水肿,表现为身体浮肿,皮肤发亮破裂,最后全身渗黄水。
1951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军进军西藏,李狄三得知这个消息,心情十分激动,虽然此时他已经滴水不进,但他每天都会在床上召开会议,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准备工作。
同年5月28日,解放军大军与先遣连会师,然而此时李狄三已经病入膏肓,首长紧握着李狄三的手说:“李狄三同志,你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我快不行了,有几件事请你们帮忙处理。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信之)干事。皮大衣留给拉五瓜同志......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王震旅长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转交给我的儿子......
此后,在先遣连战士挥洒过青春和热血的土地上,涌现出了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他们继承了先遣连的无私奉献精神,用生命守护着这片神圣的雪域高原。
2019年10月1日,在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进藏先遣英雄连”的旗帜方队昂首走在队伍中接受检阅。
英雄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的阿里地区,藏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先遣连的战士们在泉下有知,看到今日繁荣安定的局面,一定会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