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是学生开学和作物丰收的季节,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有幸来毛院参加湖南少数民族作家班的学习,荣幸之至。毛院的一草一木皆有物语,一言一行溢满意重情深。
教室里,我如一株作物静坐教室,吴义勤、王跃文、吴佳骏、余艳、何子英等各位老师用一生的文学之灯照亮学子们的心灵。
北京的吴义勤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写作者,要弘扬新时代的精神,要让文学嵌入我们的时代。如今正面临着我国的第四次山乡巨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种种时代标签,需要写作者们去创作出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作品。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语,流进我们的文学稻田,化为生命的肥料,促成我们的文学之苗拔节。
毛院的教室里,化为城市与乡村交织的网,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学对话,静静梳理我们的生活高度,是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要有精心打磨的耐心,突出旋律主题时,更要注重艺术文学性让作品具有艺术的高度。可我们在创作中,为什么偏离了方向。老师们的讲话,启迪我的创作追问。生在一个山乡巨变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我们时代的机遇,又给予了我们创作的考验,如何静下心来,深入生活,深入乡村,泯去功利心,创作出反映时代的好作品,是我们每一个写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在毛院的通幽曲径上,吴义勤老师在课堂上对写作者们的淳淳教海时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回想着老师的语重心长,课后一个人或坐在无人的教室中,或坐在餐厅外安静的小亭子里,或看书,或写点小心得,总觉得心中有了创作的方向,感觉无比安宁,再也没有了彷徨因而产生的跟风,老师的话犹如一盏暗夜中的指路明灯。
九月的长沙,天气时晴时雨。阳光灿烂的日子,约上两三同学,在毛院附近的长沙市市委市政府周边的公园中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聊出生活的情趣,聊出人生的信念,文学的种子在心田萌芽,唤来心地的绿意盎然,生命的质量提升。秋雨淋漓的时候,一个人坐在课后无人的教室里,听着雨滴落地的声音,隔着玻璃窗,窗外雨下如珠如线,敲打在各种植物或大或小的绿叶上,将绿叶濯洗得更加翠绿无尘,惊觉了毛院无边无际的愁意。
毛院,教学楼精致的檐牙屋角,雨水如注倾泻,雨的帘幕,衬托教室的安静无声。一动一静间,一个来自湘西的文学作者,经历内心创作的骚动与外表的安静两种煎熬,我的家乡和祖国土地发生脱贫攻坚的共振和乡村振兴的共鸣,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大地,一个个乡村讲述产业振兴的故事,晃动着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走出乡村,思念乡村,反思乡村,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形成新时代的农耕文明图,悄悄勾起作者的乡愁。静坐在桌前安静创作,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以静态的文字却即闪即现地展现出来,文字激励更多的人们投入这山乡巨变中,我们在创作中,完成时代记录者的创作答卷。
我的家乡是桑植。生活在这里的作者,家乡恩赐给我们三张名片,贺龙元帅的故乡,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中国民歌之乡。元帅、红军、歌声,有钢有血有柔情,骄傲的红色印记,丰了信念,瘦了私欲,美了人性,丑了不义,岁月留下的满目疮痍和贫穷落后,贴上了深度扶贫的标签。家乡人为改变贫穷的面貌,一次次紧跟党和国家时代步伐,记录着打土豪分田地,农业合作社、土地联产承包到户,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个个有志之士,投入家乡的建设之中,每一次的投入和参与,家乡的经济和文明悄悄朝前迈出一步。
不知不觉在毛院学习两周时间,一个月的时间,已过去一半。一个个老师,一堂堂讲课,匠心独运,催生一群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孩子,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我作为毛院的一员,只想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调动自己的手眼,去看,去感触,去写,写下家乡的山乡巨变。(谷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