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对话十城专精特新】天津:制造业老城发力“新动能”

时间:2023-06-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天津,不仅是四大直辖市之一,还是中国北方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与国内多个沿海城市一样,天津的崛起,起源于港口和工业,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老工业城市。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些年来,天津明确要坚持制造业立市,仅今年上半年,天津就陆续推出了《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是天津当前力推的“十项行动”之一。

  制造业的深厚基因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成长提供了沃土。截至2022年末,天津市拥有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94家,前四批小巨人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9位。

  红星资本局在采访中了解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天津也正不断做大新动能的底盘。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让“新动能”成为“主动力”,这是打造“天津制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根据天津市工信局数据,截至2022年末,天津市拥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94家,其中有50家被评为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涵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汽车、信创和集成电路等行业。

  从分类来看,天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行业分类较为均衡,且占比相差不多,前4位分别是机械制造(11.6%)、芯片半导体(9.6%)、新材料(9.6%)、电气设备(8.6%)等领域。只有4个领域的企业占比低于2.5%。

  “从数量增长情况看,天津市现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79家)较2020年末的452家增长了249.34%。”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些年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在向重点产业集聚。截至去年末,规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高端装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重点产业链上户数达9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在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了“补短板”“填空白”。

  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主要特点。据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介绍,天津市80%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事细分市场的时间超过10年;95%以上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平均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54个;平均拥有发明专利40个。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天津还将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以上。

  天津一直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数据显示,2010年天津第二产业占比为53.1%,占总GDP比例超过一半。但近些年来却下滑过快,2014年第二产业占比跌破50%(49.4%),到了2022年第二产业占比只有37%。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从时间上看,2011年城市GDP天津与深圳、苏州、重庆均突破万亿。但是2022年深圳GDP破3万亿,重庆接近3万亿,苏州则是超2万亿,而天津GDP则是16311.34亿。

  2012年,天津GDP为12885.18亿元,排名全国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2022年天津GDP全国排名第11。作为北方经济强市,天津在2020年正式退出全国GDP城市十强行列。

  而在十四五阶段,天津决意打响“制造业保卫战”,全面提升制造业实力,让天津再次回归工业重城地位。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天津在新发展阶段将坚持制造业立市,并提出了几个硬性指标: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2020年为3.6%);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5%(2020年为21.8%);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以上(2020年为26.1%)。

  规划还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5G三个方面提出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从产业结构来看,智能科技产业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天津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

  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基础,“后备军”的绝对数量决定了城市创新发展的后劲与韧性。

  2022年天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突破1万家,而今年,天津计划上述两者均超过11000家。

  以天津重点产业链航空航天为例,去年天津工业增加值下降0.9%,但航空航天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5.6%。

  今年4月6日,空客第二条生产线等项目签约天津,天津将成为仅次于德国汉堡的空客A320系列飞机的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对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链无疑是重磅利好。

  数据显示,2021年,天津市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7家,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汽车、电气机械、金属、非金属制造等行业。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相关产业也成为天津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分布领域。

  想要发展制造业,固定投资必不可少,今年一季度,天津工业投资增长19.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8.6%,接近一半的增幅,这也是未来天津转换的动能所在。

  在今年2月,天津集中签约36个制造业项目,总投资达668亿元,包括总投资195亿元的5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74亿元的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总投资83亿元的6个高端装备项目等。新动能项目占比超过8成。

  今年4月发布《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包含43条措施支持制造业;5月15日,天津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是天津当前力推的“十项行动”之一。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一个重要抓手便是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对此,天津明确提出,到2025年,挖掘种子企业2000家,累计培育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到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例如对首次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中小企业,分级分类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若跻身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制造业领航企业,奖励也会更高,最高金额分别可达1000万元、2000万元。

  “天津提出制造业立市,建设制造强市,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实体经济是天津的优势,也是成就天津的未来根基。”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杜传忠说。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