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关青砖与红砖的区别终于真相了?

时间:2023-01-24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62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今天是大年初一,恭祝各位听老布白呼的小伙伴,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之前咱们讲了勃律之争,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一个大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在西域很有影响力的政权——突骑施汗国。

  这个汗国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一百多年,但它连续出现了三代雄主。在突骑施最强横的时代,单挑唐朝、大食、吐蕃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胜算,最起码也能打个五五开。

  我们之前说过,西域对于唐、大食、吐蕃来说都太远了,所以本地势力成了左右战争格局的重要砝码,谁能拉住本地势力,谁就能在西域做大。

  公元六世纪突厥勃兴,一统漠北和西域,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铁勒部落纷纷放弃了铁勒的族名,转而成了突厥部落,其中就包含突骑施。

  汗国的开创者乌质勒和第一代可汗裟葛出身于突骑施部、巅峰时期的雄主苏禄出身于车鼻施部、汗国的权臣重宰大多出身处木昆部。

  由于他们跟着突厥的时间比较早,有“从龙之功”,被允许世袭“啜”的称号,地位要高于一般酋长的“俟斤”。

  但这种地位也就是相对而言,在突厥汗国的管理结构里,阿史那王族拥有绝对的权威,历代可汗均由阿史那家族担任,国内的显爵都由阿史那氏垄断,异姓突厥根本没有机会担任,而且突厥王族还会派遣监国吐屯分驻各部,这些一样出身于阿史那氏的官员,控制各异姓部落的军政大权。

  这种管理方式,在突厥王族强势的时候,自然无人敢触其锋芒,但等到王室一旦衰微,很快就会有人站出来发起挑战。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八月,程知节(程咬金)带兵征伐阿史那·贺鲁。他的副将在咽城(今新疆巴音歌楞蒙古自治州),重创突骑施、处木昆等部,斩首三万人。

  在这种政策划分下,突骑施部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从咽城迁一部至热海(伊克塞湖)以东的库纳萨尔一带,另一部则迁至碎叶川以东。

  但问题是这俩可汗本身就有仇,到了龙朔二年(662年),阿史那·步真借唐将苏海政之手,冤杀了阿史那·弥射,导致“诸部皆以兴昔亡(弥射)为冤,各有离心。”

  第一代“兴昔亡”、“继往绝”可汗的落幕,代表着阿史那王族统治的中断。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吐蕃王朝的力量开始进入西域,棋盘上又多了一个足以抗衡唐朝的棋手。

  在唐朝任命第二代兴昔亡可汗之前的空档期,西域出现了两个不是王族建立的政权。这就是阿史那·都支和阿史那·车薄,由于这两位之前都做过监国吐屯,薛宗正老师称其为“吐屯政权”。

  唐朝在咸亨二年(671年),被迫承认了这个政权,封都支为“左晓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但这个政权一直对唐朝怀有二心,最终在仪凤二年(678年)被裴行俭摧毁。

  另一个就是吐屯政权是由阿史那车薄建立的,他在永淳元年(682年)发动叛乱,兵围弓月城,最终败于王方翼之手。

  连续出现两个非阿史那王族的吐屯政权,意味着王族的神圣性,已经受到了削弱,而且这两个政权的主要支持者,分别是处木昆部、车鼻施部,这意味着异姓突厥开始全面崛起。[2]

  另一方面,后突厥在蒙古高原崛起,在阿史那·骨笃禄的领导下,重建了汗国,并且很快就卷入西域的角逐。

  《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往四镇以他匐十姓不安、请册元庆为可汗、竟不能招胁十姓,却令元庆没贼,四镇尽沦。”

  但这哥们运气太差了,遭到了吐蕃和后突厥的南北夹击,被打得落荒而逃,带着手下六七万人迁居内地。

  《旧唐书·突厥传》记载:“突骑施乌质勒者,西突厥之别种也。初隶在斛瑟罗下,号为莫贺达干。后以斛瑟罗用刑严酷,众皆畏之。(乌质勒)尤能抚恤其部落,由是为远近诸胡所归附。其下置都督二十员,各统兵七千人。尝屯聚碎叶西北界,后渐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东北与突厥为邻,西南与诸胡相接,东南至西廷州。斛瑟罗以部众削弱,自则天时入朝,不敢还蕃,其地并为乌质勒所并。”

  这段话的意思是乌质勒本来是斛瑟罗的手下,因为斛瑟罗用刑严酷,不得人心,而出身于突骑施部的乌质勒则是“能抚下,有威信,诸胡顺附”。最后他发展到手下有二十个都督,各统精兵七千人,也就是有十几万骑兵。

  突骑施最开始的游牧地在碎叶川西北,然后他们开始向碎叶进军,在吊打了后突厥军队以后,设牙帐于碎叶城。

  也就是说,被斛瑟罗丢掉的碎叶,突骑施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夺回来了,期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协助。由此可见,乌质勒帐下已有一支强横之师。

  从史料上看,这次西征的规格很高,后突厥的可汗阿史那·骨笃禄有可能御驾亲征,跟他一起西征的还有后突厥的重臣阿史德·元珍。

  结果,这次深入西域的远征,以惨败收场,阿史德·元珍当场阵亡,骨笃禄可能身受重伤,在第二年去世。

  从史料的记载上,乌质勒收复碎叶城后,唐朝确实没有册封的记载。但要说唐朝没看到突骑施的崛起,那就有点侮辱智商了。

  跑到长安躲着的阿史那·元庆不知道因为啥,就被酷吏来俊臣盯上了,在长寿元年(692年)惨遭腰斩。

  但问题是这两个投降的羌酋都是来自东部地区,离西域恨不能有十万八千里,就凭这一点,就能让西州都督唐休璟向上书朝廷请求发兵。

  另外,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会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

  这位阿史那·忠节曾经就是“乌质勒部将”,由此可见,这次军事行动突骑施力量也参与其中了。[3]

  延载元年(694年)的二月,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又“破吐蕃万泥勋于没驮城”。

  圣历二年(699年),后突厥再度西征,唐朝的碎叶镇守使韩思忠战死。危急时刻,突骑施军队赶来,爆锤了后突厥“拓西可汗”,第二次收复了碎叶。

  就在斛瑟罗回到西域的当年,就发生了吐蕃支持的阿悉吉薄露叛乱。斛瑟罗对乱局毫无办法,只能依赖唐将田扬名、封思业才得以平定。

  结果唐朝还是没改变之前的策略,704年“春,正月,册拜右武卫将军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怀道,斛瑟罗之子也”

  大家注意,这次封的可是“十姓可汗”,意思就是阿史那·怀道管辖整个西突厥的所有部落,而不是之前左右两厢各封一个可汗,相互牵制。[4]

  结果,阿史那怀道依然镇不住场子,整个蒙池都护府的辖区都在突骑施手里,史称“其地东邻北突厥,西诸胡,东直西、庭州,尽并斛瑟罗地”。

  (《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神龙二年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时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

  [3][4]、《突骑施汗国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治势力的关系演变——从 7 世纪末到 8 世纪中期》_赵志龙;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